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運用要點初論
綜合醫學
作者:劉敏
【摘要】目的 探討ICU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的運用要點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應用舒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幹預前後的焦慮和抑鬱情況,相對於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後焦慮和抑鬱情況均得到明顯改善,觀察組改善幅度明顯大於對照組(p
【關鍵詞】ICU護理;運用要點;舒適護理
ICU主要是指重症監護病房,可實現對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治療、監護和護理。給予患者重症監護主要是指,如患者病情比較嚴重或者不穩定時,給予患者的持續增強護理,包括一些加強幹預措施和連續有效的呼吸支持。一般ICU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存在嚴重的不適感,對預後造成一定的影響[1]。我院在60例ICU患者的臨床護理幹預過程中,應用舒適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為23—67歲,平均年齡為46.3±12.1歲;對照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為22—66歲,平均年齡為44.8±11.9歲。所有患者均處於神誌清醒狀態。對比兩組患者神誌狀況、性別和年齡等方麵,均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以常規護理為基礎,給予患者舒適護理。其具體護理措施為:
1.2.1 心理舒適護理
ICU的護理人員,不僅需要為患者營造舒適的人性化環境,還需要詳細向患者介紹相關的疾病知識和治療目的,讓患者最大程度了解自己的病情,減輕患者的恐慌感和焦慮感,避免這些不良心理情緒對治療效果造成的影響,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性,使患者積極主動接受治療,提高康複信心。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和心理。構建和諧的護患關係,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還可以防止各種精神症狀的發生。
1.2.2 環境舒適護理
護理人員應保持患者病房室內環境的安靜,光線柔和,清潔整齊。可對室內溫度和濕度進行控製,通常濕度可控製在50%—60%,溫度可控製在20—22。根據國際醫學中噪聲協會的建議,控製ICU病房的噪聲,日間應小於45分貝,傍晚應小於40分貝,夜晚應小於20分貝。相關醫學研究報道顯示,患者病房內的色彩也會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在ICU病房內,可選擇淡綠色或者淡藍色的隔簾,幫助患者減輕一些症狀,如失眠、憂慮、發熱、暈厥、恐懼和頭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