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作者:金春華
##1#@
視覺
媽媽這樣做:給寶寶看黑、紅、白色的圖片
新生寶寶的眼睛能看20厘米左右的物體。給寶寶適當的視覺刺激,可以促進寶寶的視覺發育。家長可準備一幅中心為實心的黑色圈,然後圍繞黑圈有2 ̄3圈紅白相間的圓形圖片,放在離寶寶眼睛20厘米處、約180°的不同方向讓寶寶觀看。你會驚奇地發現:寶寶會定睛觀看幾秒,而且目光會隨圖片的移動而轉動,開始寶寶看圖的時間會比較長,一般在0 ̄10秒不等,對圖片熟悉後,注視的時間逐漸減少到3 ̄4秒。小寶寶也有喜新厭舊的“毛病”,一般5 ̄7天應該更換一幅新圖片,他又再次能盯住10多秒。由於新生寶寶的記憶短暫,每隔幾天更換一幅,他會把過去看過的圖片當作新圖片來看。為增加視覺刺激、增進親子關係,父母還可以用自己的臉引起寶寶的注視。
不要這樣做:給寶寶準備色彩淡雅的圖片
現在有些父母,按自己的喜好給寶寶準備圖片,如色彩淡雅、主題不鮮明,寶寶看了會分不清圖片輪廓。有些給寶寶頭上懸掛的玩具側麵有圖畫,但下方沒有圖畫,寶寶仰臥時,掛在頭頂的玩具如走馬燈一樣,什麼都看不見,嚴重忽視了寶寶對顏色的需求。
聽覺
媽媽這樣做:觀察寶寶隨著聲音出現不同的表情
孩子聽力不好或聽不見聲音最終將導致語言發育障礙,俗語說十聾九啞,可見聽力對寶寶很重要。不同月齡的寶寶對聲音有不同的反應,家長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患有聽力障礙的寶寶和其他寶寶有不一樣的表現,如:寶寶剛出生時對較大聲音沒有出現驚跳反應,在他的耳邊搖搖鈴,或拍拍手掌等反應都不靈敏。那麼如何來觀察新生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呢?如果寶寶的聽力正常,聽到聲音,寶寶會通過各種動作來表示,如可以稍稍皺一下眉,也可以驚跳一下,或者呼吸急促。聲音出現的一刹那,突然增快或屏一下氣,也許還會突然哭起來……
不要這樣做:習慣伴隨著手勢對孩子說話
在兒童保健門診,我們曾經發現過4歲兒童說話發音不清,經檢查確診為聽力異常。因為她有殘餘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口型和手勢等能夠使孩子和家長進行溝通,家長忽視了小兒能夠看口型。或手勢等細節,所以沒有觀察到孩子的聽力出了問題。因此沒有得到早期的診斷,延誤了孩子的治療。
嗅覺
媽媽這樣做:母親身上的氣味帶來安全感
新生兒的嗅覺也相當靈敏,能夠辨別出不同的氣味,尤其對來自母親身上的氣味特別敏感。母乳喂養的寶寶,生後一周即能辨別出自己母親身上的氣味。母親給寶寶喂奶會發現,當母親接過寶寶時,他會將頭“鑽”到母親懷裏,表現出急切地尋找奶頭吃奶的樣子,如果別人抱著饑餓的寶寶,他會大哭,不會將頭朝懷裏“鑽”,這說明寶寶除了能聽出母親的聲音外,還能聞到母親身上所散發的特殊氣味和奶的香味。
不要這樣做:讓寶寶接觸濃烈的味道
一些媽媽喜歡擦香水,或在房間裏噴灑空氣清新劑。對於日常要接觸新生兒的你,這樣的做法必須停止。寶寶的各個器官都在發育中,新鮮和自然的空氣對於孩子嗅覺的發育是必要的,新生兒接觸過於濃烈的味道,會對它幼小的嗅覺感官構成不良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