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乃是修行。如行持,做神仙指日矣。苟或虧功失行,怎得了達。我觀汝輩十二時中,未有一
個時辰專心在道,將來怎得神仙。受了十方供養,如何還得?一朝合眼,死墮鄧都,長劫受苦,永無出期。我今叮嚀,說
與汝等如何是道。但澄心遣欲,萬綠不掛,神氣衝和,便是道也。依此行持,不到錯了。你每行持不到,卻不得言掌教真
人不是。豈不念七祖生前造無邊之業,受無極之苦,望子孫成道,憑天赦救拔生天。吾稽首門下弟子,自今後不可虛度,
耐久不退,抱道而歸,此所謂願也。
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若施於心身,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然以養氣。心不馳則
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戶而妙道得矣。自古神仙不敢跳過澄湛二字,
乃妙言也。經雲: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識澄心之理。如何是澄心之理?隻要一念不生,性體真空,杳
然湛然,似天澄虛不別,是真澄心也。無心可澄,是名澄心。且夫靈源妙覺,本來清靜,因為萬塵汙其定水,塵多則水濁
,心多財性暗。所以澄心損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澄光淺者,動則塵生,澄光深者,縱有風浪動搖,其水不渾。譬喻
人之功夫大小,學道不貴實功實行,不驗自己清濁,多將古人言句為用,便說本來無修無證。且道性雖無修無證,塵心日
要損消,到忘心忘性,方契無修無證。故《道德經》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也。
自古學道之人,體到實際真空,得無心真定,才說自然。且道如何是體空處?夫體空者,心體念滅,絕盡毫思,內無所知
,外無所覺,內外俱寂,色空雙泯,目視其色,不著於色,耳聽其聲,非聞於聲。故聲色不能入者,自然攝性歸性,混合
杳冥,化為一點靈光,內外圓融,到此處方契自然體空之道也。夫自然體空者,若有所體,即是所不體;若無所體,即無
所不體。豈不聞《學仙記》曰:殊不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門無旁,四達皇皇,若有所在,即有所不在,若無所在,
即無所不在。
身不勞而功不大,行不廣而心不死。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此兩者於道最上。然既出家,
心卻未死,中問不可虛費光陰,積功累行,一誌無私,至死不退,向教而忘,休生妄想。師祖雲任從天斷,是也。
師在華亭曰:道者何物?即氣便是根元,豈不知鼻中出者是也。又曰:夫道但務清靜無為,逍逼自在,不染不著。此十
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個徹悄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當有益,必不誤爾諸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