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生(1 / 3)

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以某種具體的物質為載體的話,糯米發酵成醇香的米酒的那個過程是時間,被靜置在沙漠之中的一杯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花開花落是時間,蠶結成蠶繭後破繭成蛾,文字從繁到簡的演變過程也是一段漫長的時間。我們談論工作、愛情或者是死亡,情感的愉悅亦或悲傷,時間總是那個在背後注視並把握著一切的掌控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時間是用來消耗的,然後,是時間消磨我們才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出最大的效益,是人類潛意識裏麵都在想的問題,你以為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是不會追求最大效益的嗎,錯,他追求的最大效益恰恰是無所事事。在江雪寒的潛意識裏麵,成為最好的軍事指揮官就是她最終的目標了,雖然在和平年代裏麵,她追求的職業素養並不能很好的展現出來。

糟糕的是,江雪寒無法理解自己現在的處境,就像她一開始弄不明白什麼是時間一樣。此時,她坐在一張課桌前,聽見各種聲音,看見繁雜的影像,嗅得到衣服上的清香,但是,這一切都與她原本的生活環境不符,能夠確定的是,現在的環境絕對比不上自己原先的環境。如果說自己來到了曆史中,為什麼自己意外得到的空間還在,那麼未來的那個江雪寒還存不存在?不管未來的江雪寒存不存在,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這具軀殼裏麵承載的思想和係統無疑都是屬於江雪寒自己的,唯一改變的可能隻是外界環境和外在形象,但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呢?

整個下午她渾渾噩噩不知所以,從追憶往事到思考時間,腦子快要爆炸了。怎麼就突然來到這裏了呢?雙眼迷茫地望向窗外,窗外有高大的榕樹以及被風吹得嘩啦啦響的濃密的樹葉,孤零零的塗著黃漆的單杠,穿著水手裝紮著馬尾辮的小女孩在路上走著,還有更遠處的一排排單車。

“甲午華日戰爭是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日國通常將甲午華日戰爭成為日清戰爭,國際通稱其為第一次華日戰爭。因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華國戰敗,1895年4月華國清朝政府同日國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

一位身著白色襯衣戴著黑框眼鏡的女老師站在講台前激情飛揚地上著曆史課,由於天氣悶熱,講課太辛苦,她額頭上的零碎發絲被汗水糊在一起。江雪寒把視線移到教室裏,朝講台看去,暗道自己的心不在焉有沒有被老師發現。事實上,老師不會知道,悄無聲息中,她的學生被一個未來人替代了。

“華國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華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曆史老師的聲音有些沉悶,大概是因為天氣過分炎熱。夏天的印跡太清晰,除了蟬鳴還有汗水。

環視教室,黑板是鑲嵌在牆體中那種老樣式的,黑板右邊那麵牆上貼著“學習天地”四個大字,頭頂上的電風扇正吱呀吱呀的轉動。江雪寒繼續打量四周。自己靠牆而坐,座位右側是一麵粉白色的牆壁,牆上貼了張紅紙,上書幾個繁體毛筆字“學海無涯苦作舟”,江雪寒下意識往左邊看去,果然,左邊對稱的牆上貼的是“書山有勤為徑”,紅紙的邊角已經卷起來沾染了塵灰。江雪寒微微勾起嘴角,無論何時何地,人類都需要激勵,這種激勵可以是物質可以是精神。

教室裏麵是一群稚嫩的身影,穿的是統一的白底藍邊的短袖校服,校服背麵有花體中拚音,是景樂中學嗎?又或者是其他的學校。江雪寒從沒有念過景樂中學。學業對於江雪寒來說不是什麼難事,當她自學完高中的全部課程以後,她就從初中學校退學了,隻此她才能一邊照顧爺爺一邊專心研習大學的課程。每回爺爺勸她回學校上課的時候,江雪寒總能搬出一大堆理由來拒絕回學校,爺爺拿她沒辦法隻好聽之任之了。深挖江雪寒的內心,她對爺爺是有愧的,她沒能讓爺爺如意。爺爺對她的好,爺爺對她的愛,什麼時候都不會停止!

不再去想那些會使她心碎的往事,江雪寒抬手將課本翻開,書頁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初一二班江雪寒”幾個小楷字,這個“江雪寒”倒是跟自己同名同姓,不過卻是一個才念初一的小女生。江雪寒又看了看桌上其他東西,拿起鐵質具盒照了照自己的模樣,文具盒上映出一個輪廓,輪廓雖然模糊,但江雪寒確定以及肯定自己是重生在另外一個人身上了。是時間在扭轉乾坤嗎?它的力量是那麼強大。

“江雪寒,甲午華日戰爭的影響是什麼?”曆史老師似乎注意到了江雪寒的走神,聲音裏有些不高興。在這麼糟糕的天氣裏,學生辜負了她的授課,這令她十分不滿意。

江雪寒聽到自己名字連忙站起來,大部分同學的目光都投到江雪寒身上,有探究有期待也有幸災樂禍的。江雪寒定定神,整理出腦海中有關於甲午華日戰爭的記憶,組織好語言娓娓道來。曆史不會重演,但卻驚人的相似,不論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的變革及其所帶來的社會變革,還是戰爭與自然災害。學習曆史是借鑒經驗,給當代人以啟示與警醒。

曆史老師似乎很驚訝江雪寒的回答,畢竟她早就注意到這個轉生上課不認真老是開小差,但聽完江雪寒的回答後還是很滿意地說道:“很好,江雪寒同學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非常到位,不過就算已經掌握了這部分知識,上課也還是要認真聽的,坐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