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媽媽:讓孩子學會受“苦”
澳大利亞媽媽:讓孩子從小學會實幹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一個叫“貓頭”的孩子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幹淨。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裏,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另一個孩子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隻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幹嗎隻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出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抱怨、呻吟,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裏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饑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德國媽媽:“打遊戲也要節約子彈”
在德國,教育孩子針對性強,很少空談大道理。一名國內的小學教師,到德國後認識了房東瑪麗和她的兒子約翰尼。一天,他看到約翰尼正坐在電腦前玩射擊遊戲,而瑪麗則在一旁“觀戰”,還不時為兒子加油。突然,瑪麗對兒子叫道:“約翰尼將軍,請馬上停止戰鬥!”約翰尼停下遊戲,迷茫地望著媽媽。瑪麗嚴肅地說:“剛才那架飛機,明明一枚導彈就能將它擊落,你為什麼要用3枚導彈?你知道一枚導彈的價格是多少?至少300萬馬克!你知道現在世界上還有多少人餓著肚子等待救濟?你……”約翰尼的臉漲得通紅,眼看就要大哭起來,可媽媽絲毫不妥協,“打遊戲也要節約子彈。”瑪麗一直到約翰尼低頭認錯並寫下“保證打遊戲不再浪費”時才停止了教育。
日本媽媽:“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的教育界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的時間裏,都要參加勞動掙錢,在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特別是有錢人家的小孩也是一樣的進行勤工儉學。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這樣真的能夠很好地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當別人問為什麼時,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韓國媽媽:鼓勵孩子參加冒險活動
以往,韓國的媽媽們總喜歡把孩子關在屋子裏,讓孩子學習識字、數數、講故事、看圖片,認為這才是智力培養。現在,韓國的父母認為,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冒險活動,如登山、攀岩等。韓國父母正流行以此來培養與鍛煉孩子的堅強意誌和勇敢精神。
首爾教育專家金善意說:“以前,我們大多數父母不但不鼓勵孩子去冒險,而且一聽說孩子要去攀岩就會製止,主要是擔心孩子出事。但這樣做,對培養與鍛煉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堅強意誌極為不利,孩子還是在大風大浪裏成長比較好。現在有許多家庭隻生一個孩子,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成長,因此更應該讓孩子參加一些在大自然中的有趣的冒險活動。”
瑞士媽媽:送孩子去當一年女傭人
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不少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一畢業就會被家長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麵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綜合中華早教網、《家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