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敵的智慧
中國有句老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意思是說自家的好處不能讓給別人。然而,春秋時代的宓子賤卻仿佛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宓子賤是孔子的徒弟,做過單父的長官。他為政期間提倡仁政,也極其重視民意。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愛民如子的官長,卻在大敵當前時忤逆了民意,將本國的資源白白讓給了敵國。
宓子賤在單父任職期間,齊國興兵攻打魯國,而單父則是敵軍的必經之路。當時正值麥子成熟的季節,於是單父的父老鄉親們跑去請求宓子賤發布命令讓老百姓們一起出動去城外收麥子,說這樣做既可以增加百姓的糧食,又能避免麥田遭到敵軍的洗劫。但是無論大家怎樣請求,宓子賤都沒有同意這個建議。結果不久後齊國的軍隊經過單父,果然把田裏的糧食都收走了。
聽到這個消息後,魯國大夫季孫氏震怒不已,派人去譴責宓子賤。宓子賤則皺起眉頭解釋說:“今年丟了麥子,明年還可以再種。但是如果讓百姓一哄而上參與收獲,那麼沒有種麥子的人也能收到糧食,這就會令其滋生幸取之心,他們就會把敵人入侵當作一件好事,進而希望國家遭到侵略。單父一邑半年種植的糧食對於整個魯國來說無足輕重,不會影響到國力的強弱。倒是這‘幸取之心’,一旦萌生,不僅刁民得意,良民也會受到蠱惑,這種危害會影響到好幾代人!”
在聽完使者的轉述之後,季孫氏十分汗顏。
宓子賤對於收麥一事的態度,體現了其非凡的政治智慧,也展現出了不同尋常的勇氣。為了魯國的長治久安,宓子賤甘願冒著被誤解的風險去“資敵”,以犧牲小利的方式來換取民心的穩固,也正是這樣的人,才能成就“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的傳奇,成為千古不衰的佳話。(摘自《啟迪與智慧》沈青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