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信宮燈的結構來看,不得不說漢代人就已經有環保意識。宮女袖子上揚,那就是一個煙道,讓油煙順著袖子進入到她的體內了,遇水便沉澱下來。所以有這個煙道,就不會產生空氣汙染。
宮燈在山西、湖南都出土過,結構相似,隻是形狀不同。山西出土的宮燈是大雁的形狀,大雁的脖子做成一個管狀。還有像牛一樣的宮燈,牛犄角做成一個管狀,諸如此類的宮燈在中國發現很多,原理相同。
連弩:冷兵器時代的一朵奇葩
1986年,湖北江陵縣秦家嘴,發現戰國時期的古墓群,專家在清理出土文物時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木盒子前端有兩個小孔,盒子裏裝有許多箭鏃。在盒子的兩邊,有一片腐朽掉的痕跡,痕跡呈弓形,木盒子前端的兩個小孔,顯然是盒子裏箭鏃的出口。專家最終考證,這就是一件駑。中國古代的弩弓,多是由富有彈性的竹子做成,而竹子比起木頭來容易腐朽,因此腐朽掉的弓形痕跡,應該就是這件弩的弩弓部分,與以往的弩不同,這個木盒子裏所裝的箭鏃,在作戰中竟然能夠連發,因此將這件弩稱為連弩。
弩實際上就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弩機使用時,將弦張開,用弩機扣住。把箭放置於弩臂上的矢道內,瞄準目標,然後扳動弩機,弓弦回彈,箭便射出。
值得注意的是,弩和連弩也是有區別的,弩隻能射出一支箭,而連弩可以連續發射。連弩的箭匣裏裝著20支箭,可以同時射出兩支箭,好像現代的手槍,可以連發。這樣一來,效率就提高很多,因此來說,相對於弓和弩,連弩是很大程度上的進步。
六博棋:一盤棋引發“七國之亂”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做皇帝的第三年正月,吳王劉濞以不服景帝消除各郡國封地為借口,聯合楚、趙等七郡國公開叛亂,帶領數十萬大軍直攻西漢都城長安,史稱“七國之亂”。
劉濞叛亂以不服皇上消除郡國封地為名,真正的原因是想報皇上當年殺其愛子之仇。當年劉啟還在做太子,曾與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六博棋),劉濞的兒子不知禮讓,與劉啟爭勝,劉啟眼看要輸,一時發急抓起棋盤將劉濞的兒子砸死。劉濞懷恨在心。
當時的六博棋究竟是怎麼玩的,惹出這麼大的禍端?六博棋就是每一方有六顆棋子,然後對坐在上麵,中間放著一個棋盤。
1952年,湖南長沙伍家嶺的漢代墓葬出土一麵銅鏡,揭開了六博棋的秘密。銅鏡的紋飾極為奇特,它背麵的中心是一個圓鈕,有柿蒂紋的鈕座,在柿蒂紋中間,還各有一個獸頭,外圍是雙線方欄,方欄的外圍對稱,刻有近似字母TLV形的圖案。專家鑒定這麵銅鏡鑄於西漢末年新莽時期,銅鏡後麵的奇怪圖案就是已失傳千百年的六博棋圖案。
六博是中國一種古老的遊戲,它由博局、六箸和十二顆棋子組成。其中,博局相當於人們說的棋盤,六博的玩法是先由人手拿六箸擲采,類似於今天的搖骰子,然後人們再根據投箸出現的結果,依博局上的十二個曲道行棋。
相傳,六博由堯的臣子發明,後來成為封建帝王和部分公卿大夫的一種常見娛樂。不過,在戰國秦漢時期,六博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活動,它的博局還是重要的占卜用具。(本版內容摘自《國寶中的曆史密碼》,中國友誼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