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上訪村:路邊賣“領導人信息”(1 / 1)

北京上訪村:路邊賣“領導人信息”

4月23日,國家信訪局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信訪事項受理辦理程序引導來訪人依法逐級走訪的辦法》,從5月1日起開始執行。“越級上訪”大限已至,這意味著北京幸福路上訪民們來京越級上訪之路將失去意義,走向終點。

產業鏈和集體感

49歲的楊恢臣拄著一支拐杖,走在北京南站南邊的幸福路上。這是他第11次來到北京,但也許是最後一次。

2008年,改擴建的南站正式投入運行,老南站的西南角這條東西總長約1.1公裏的道路,被命名為“南站幸福路”。

然而,這條路上卻隨處可見不少特殊的麵孔,眉宇間有著特有的愁苦哀怨。這些男女老幼隨身攜帶著厚厚的反映各種問題的材料,從中國各地來到北京,終點就是幸福路東北角的國家信訪局。他們被人們稱為訪民,或者“來京反映問題的群眾”。

幸福路沿北側200多米的牆根下,聚集著幾十個露宿的訪民,牆角烏黑發黴的被褥、破舊的鍋碗、散發著腐爛味道的食物,無聲地透露著他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持久上訪的經曆。在這裏,能找到近10家每晚10元至150元不等的各種條件的小旅館,也可以用15塊錢,在麵包車裏租到一個木板床“鋪位”,每晚可以同時住5個人。不過,這一帶最有名的還是被稱作“訪民大本營”的“六號院”。圍繞著“六號院”周邊,形成了各種上訪服務產業鏈。

“這句‘當地政府包庇被舉報人’的措辭不好,應該刪去。”一家小旅館的傳達室內,街頭訟師閆師傅十幾年來承接著300元一篇的“代寫訴狀”業務,隻要拿來材料,幾十分鍾就可完成。街邊小攤上,5元錢一本的“信訪通訊錄走訪乘車路線”等“信訪須知”林林總總,共上百種供上訪者挑選。而另一處攤位上,衣服上印著大大的“冤”字的一位上訪者,也邊上訪邊做起生意,售賣著近二十餘種印刷著黨和中央各主要領導人名字、地址與郵政編碼的牛皮紙信封。除此之外,承諾兩天之內點擊量過萬的網絡推手、為上訪者及集市老板提供廉價盒飯、住宿的小廣告,更是隨處可見。

在不少長期上訪者的心目中,幸福路最吸引他們前來投靠的理由之一,是“集體感”。“我們都有一顆團結的心,不知道去哪兒解決問題,馬上會有人來告訴你,帶你去。”楊恢臣說。

幸福路或不歸路?

從幸福路到國家信訪局來訪接待司,有1.5公裏路程。而每逢周一周三周五的上訪接待日,國家信訪局路邊常年守候著的十幾輛警用車輛,卻讓人感受到空氣中的不安。信訪局大門口擠滿了拿著材料包的訪民們。幾乎所有上訪者的口袋裏,都裝著他們冗長而難以厘清的故事——千古奇冤抑或證據不足。

從2011年第一次決定來京上訪開始,僅僅四年,楊恢臣就花光了此前他四處打工積攢下的十餘萬塊錢。在漫長的上訪過程中,楊恢臣的老婆也因為無法忍受生活的動蕩而選擇了離開他。

和楊恢臣的遭遇類似,大部分上訪者從踏上開往北京的火車的那一瞬間,就已經很難再回頭。來自黑龍江的一位上訪者自從2000年來到北京,已有14年沒有離開北京,14年裏,她甚至沒和自己的兒子通過一次電話。大橋下、樹洞下、牆根、路邊都曾是她的棲身之處。“我已經不抱能回家的希望了。”(摘自《北京青年報》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