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沒幾天,張支秀便領上一個小夥子來到了張支雲的家裏,這個小夥子便是張支培的兒子張富傑。
侄子的到來,讓張支雲心裏很高興,張富傑進廠做工的事就定下來了。
記人是張支雲的智商盲區。滿腦子是酒的總酒師、廠長和陌生人初次見麵,過後就會忘掉。也就是因為僅見過張富傑那麼一次麵,張支雲見到張富傑之後隻是覺得眼熟,一時半會兒卻沒有想起他是誰。所以,當張支雲在車間看到張富傑的時候,竟然沒有認出來。
張支雲看著眼前這個遠房的侄子,臉上露出了難得的一絲笑容,拍了一下張富傑的光膀子說道:“幹的不錯,好好幹!”
此次以後,因為工作繁忙,張支雲很少關注過這個在車間幹活的侄子。
機會總是留給那些吃苦耐勞、聰明能幹的人的。由於張富傑聰明、利索、幹活賣力,幹了兩個月的起糟、背糟之後,很得車間領導的賞識,被調到了生產班學習烤酒。
在生產班工作了一年之後,張富傑以出色的表現被提拔為生產班長。
擔任生產班長,肩上有擔子了,和普通工人就有了區別。不再僅僅是自己努力幹活就行了,領導全班工人完成整個生產任務成為他工作的首要任務。
張富傑當班長之後的第一次下窖,心裏就有點發愁:混蒸糙沙之後,什麼時間、發酵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下窖,張富傑隻是知道一些皮毛,具體操作時卻沒有太大的把握。明天要下窖了,他在這方麵的經驗卻還很少,思想上有點壓力,晚上很晚都不能入睡,一個人在廠裏的馬路上度步徘徊。這個時候,他看到廠長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便想到去問問廠長。於是,他快步向廠長的辦公室走去。
這是他進廠一年多來第一次到廠長辦公室的。當他舉手敲門之時心裏卻忐忑了:廠長雖說是大伯,但那嚴謹的工作作風、嚴肅古板的臉龐總是讓他敬而畏之,從來不敢和他多說話。現在時間已經很晚了,這個時候去打擾他,總覺得不太合適。他在廠長的辦公室門口徘徊了一會兒,最後還是鼓足了勇氣,大著膽子敲了廠長辦公室的門。
“進來!”
張支雲正在辦公室埋頭加班,看到進來的是張富傑,問道:
“有事嗎?”
心有餘悸的張富傑怯懦地上前說道:“明天我們班下窖,我卻對下窖還不太懂,想請您指點。”
“你還幹的不錯,才一年就當了生產班長,好好幹吧!以後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就來問我。你回去睡覺吧,我這一會兒很忙,明天我到車間來給你指導。”
看到這個利落、能幹的遠房侄子,張支雲突然心血來潮,有了一個好些年都沒有的想法:“把這個小子培養培養!”
幾十年來,收徒弟的這個念頭在張支雲的腦海裏就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自解放以來,國營廠的技術人員都是大學畢業分配來的知識分子,經過廠裏的釀酒技術培訓就持證上崗了。他以前的那些徒弟,都是廠裏培訓的技術骨幹,沒有一個算是關門弟子。自從離開茅台酒廠以後,由於易地試驗工作的艱辛、忙碌,加之肩上又挑了生產廠長這副擔子,也就一直沒有帶過徒弟。當然,今天突然產冒出這麼一個意念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張富傑是老張家的嫡親,離退休沒有幾年的張支雲突然覺得應該將茅酒技術在張氏一門傳承去。二是因為這個小夥子很優秀,是一個好苗苗,有培養前途。於是,他便產生了把自己的這個侄子好好培養培養的想法。
第二天一上班,張支雲便去了一車間。
到了一車間後,工人們都已經到齊了,正在準備開始下窖。可在這個時候,張富傑卻還在那裏撓頭。他覺得沒有多大的把握,把手從糟堆裏拔出來、塞進去,就是把握不準溫度。看到進了車間的廠長,張富傑喜出望外。趕緊走過去迎接。
張支雲走到糟堆旁,將手插入糟堆,說道:“可以下窖了。”說罷,便對張富傑傳說道:
“你記住,一般情況下,糙沙發酵需要三天,但下窖的時間卻是要根據溫度來確定。測試糟堆溫度不能靠溫度計,必須用手來測試。釀酒和其他產品不相同,就是腳踢手摸。腳踢涼糟,手摸試溫。”說著,他從糟堆裏抓了一把糟粕,接著說道:
“先從糟堆中抓出來一些放在鼻子跟前聞一聞,看看香型夠不夠。然後用手去試溫度。人的正常體溫一般為36度到37度,手插入糟堆之後,略有燙手便是40°左右。一般情況下,上溫為35度左右,中溫為40°左右,下溫為30°左右。通過人體測試之後,憑感覺決定下窖時間。”說完之後,他讓富傑用手再進行測試,然後記住這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