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實驗
196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成都召開。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不但忙於工作,休息期間還同與會的各地領導親切交談,詢問當地的生產和群眾生活情況。毛澤東主席在與原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周林同誌談話時,提出了茅台酒要“搞到一萬噸”的宏偉設想。
1969年,在國慶20周年慶祝大會期間的9月29日,周恩來總理去看望貴州省的代表,在和代表們交流時周總理說道:“茅台酒年產幾百噸太少,要擴大生產,增加產量,適應市場需求。可以到外地進行實驗、按照茅台酒所用的原料、生產技術進行生產。若能生產出茅台酒性質的酒來當然很好,如果比不上茅台酒也是高質量的名酒。”
1972年,周恩來總理又特別提出:“為了保證茅台酒的質量,茅台鎮上麵、赤水河上遊一百公裏內不準建工廠,特別是化工廠。”
但是,由於種種客觀條件所限,由於文革期間的社會動蕩、生產秩序紊亂,兩位共和國領袖提高茅台酒產量的願望一直未能實現。
1974年8月,周恩來總理又一次提出了茅台酒要發展到上萬噸的指示。8月29日,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魯瑞林等領導來到遵義,傳達周恩來總理關於茅台酒要發展到上萬噸的指示精神,決定在遵義地區選擇適宜的地方試製茅台酒。國家科委把該項目列為國家“六五”重點攻關項目,由國家科委主持,貴州省科委負責落實。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勝利召開,周恩來總理在會上再次提出了“生產萬噸茅台酒”的提案。因為茅台地勢狹小,完成一萬噸生產任務幾乎就不可能。經中央和貴州省有關部門再三研究,決定在茅台盡可能擴大生產的同時,選擇一處和茅台自然環境相近的最佳場所進行茅台酒易地試驗,在確實有把握的前提下,進行外地建廠,以彌補茅台生產之不足。
這個決定出台以後,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同誌親自主持,對“茅台酒易地試驗”進行立項,列入國家“六五”重點科研攻關項目。
項目立項以後,中國科學院科技辦公室將這個項目定名為“貴州茅台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方毅副總理親自組織國家科委、輕工部、茅台酒廠技術專家組成“茅台酒易地試製”攻關小組,同時籌備成立“貴州茅台酒易地試驗廠”。
接到任務之後,茅台酒易地試製攻關小組立即組織專家對全國三十多個備選廠址的土壤、水質、氣候、微生物含量等指標和茅台酒廠進行對比分析,最後選中了與茅台各方麵最為相近的遵義市北郊十字鋪。
遵義北郊的十字鋪山巒起伏,植被鬱蔥,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地形與茅台酒廠所在的地方十分相似,年平均氣溫、濕度等都比較相近。經中科院、貴州省科委、茅台酒廠科研專家及全國部分釀酒專家對釀造醬香型白酒所必備的條件進行綜合考察和科學論證之後,最後決定:將易地試驗的廠址就確定在了十字鋪。
方毅副總理親自組織,國家科委、輕工部、茅台酒廠技術專家聯合組成專家組,開始了茅台酒易地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拉開了這個中國酒業“壹號工程”的序幕。
在中國的白酒史上,這樣的舉動絕無先例!
命運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第二年,試驗進入實質性操作程序,易地試驗的大旗由誰來抗?貴州省輕工廳、貴州省科委經過再三考察,覺得隻有鄭光先才是最佳的人選,於是,這位茅台酒廠原廠長、黨委副書記走馬上任,擔任了茅台酒易地試驗基地總指揮。這位既懂技術、又懂業務和管理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又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參加這次試驗的人員從廠長、酒師、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到工人,全部都從茅台酒廠抽調。經過再三篩選,茅台酒廠確定了林寶才、毛廣才、黃天喜等28名優秀的酒師、評酒技師、技術人員和車間技術工人奔赴到新的工作崗位。
十字鋪遠離遵義市區,沒有汽車,交通不便,條件十分艱苦。但茅台人憑著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創業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硬是在那一片荒山裏踩出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為了保證試驗順利進行,實驗廠的工人們用一輛解放牌卡車作為運輸工具,像螞蟻搬家一樣拉了幾十趟,把試驗廠投入生產所用的高粱、曲藥、母糟、設備、水和窖泥、攪拌用的木鏟、運輸用的木車,甚至蒸酒用的甑子,砌窖池用的青石等等,全部從茅台拉到了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