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先沒有吭聲,又遞上了第二杯酒。說道:“你嚐嚐這一杯。”
張支雲端起酒杯依照前麵的方法進行了品嚐鑒定。鑒定完後他好像還有點不放心,就從杯子裏再往手心裏倒了一點酒,兩隻手搓了搓後將兩手心在頭發上捋了捋,接著再聞了一下手,呡了一下酒,若有所思後用手再到頭發上捋了捋,又將手心放到鼻子下麵聞了聞說道:“這是咱們廠的出口酒呀!”
鄭光先不動聲色,又遞上了第三杯酒。張支雲依上述辦法鑒定後說道:“這些酒都是咱們廠裏產品,這一杯酒是內銷的。”
鄭光先不漏聲色地問道:“你敢肯定嗎?”
“肯定!一點都不會錯。”張支雲語氣堅定地回答道。
“哈哈哈!不愧是嫡傳大師!你別見怪,這些天我一直抽空在學習,我不能當外行的領導。昨天,我從酒窖裏取了一點樣品進行品嚐,就是分別不清,所以才把你叫來。你現在給我說說,你是如何分辨這三種酒的?”
張支雲說道:“這不是一日之功,要靠長時間的體驗、感應,味覺才能形成。我今天先給你簡單地說說,以後還得慢慢體驗。”
“好吧,我以後要經常向您學習,還望您不吝賜教!”鄭光先笑著說道。
“哪裏!這是我應該的。”張支雲回答後接著說道:
“品酒必須具備敏銳的色覺、視覺、嗅覺、味覺和分析、推理、判斷能力”。
“要領是‘一看,二嗅,三嚐’。首先觀察酒色,看是否有懸浮、沉澱、雜物等;其次便是聞酒氣。按照先淡後濃的順序進行,先品評香氣淡或者濃度低的酒樣,再品評香氣濃或濃度高的酒樣。然後是口嚐酒味,包括鼻孔呼出的香氣、回味後味等,最後便是確定酒的風格、酒體和個性等。”
“哦!品酒還有這麼多的名堂。”鄭光先幽默地說道。
張支雲繼續講道:“學習白酒質量鑒別,最重要的是要先了解各類香型酒的風格。”
“熟悉酒的風格是一個基礎,比如咱們的茅酒,茅酒是醬香型白酒。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張支雲一邊講解,一邊讓鄭廠長自己實踐:聞味、品嚐、感覺。
張支雲細心地講解,鄭光先虛心地學習、品嚐,經過這次對酒師的試探,鄭廠長對張支雲高超的技術水平非常佩服。
由於張支雲深厚的嫡傳底功和不懈的努力,他以高超的釀酒技術很快就晉升為國家一級酒師。
1958年3月8日,毛澤東主席在四川成都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各省和中央有關各部的負責同誌出席了會議。會議討論了我國工業發展的問題和農業合作社適當並社等問題。毛澤東主席在會上繼續批評反冒進。會議討論和通過了《關於一九五八年計劃和預算第二本帳的意見》、《關於發展地方工業問題的意見》和《關於把小型的農業合作社適當地合並為大社的意見》等37個文件。
會議期間的一天晚飯後,毛主席和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貴州省委書記周林一起去杜甫草堂,路上毛主席問周林:“茅台酒現在情況如何?釀酒用的是什麼水?”周林回答道:“生產還好,用的就是赤水河的水。”毛主席笑著說: “茅台酒產量太少,供不應求。赤水河有那麼多的水,茅台酒何不搞它一萬噸?你回去後要把茅台酒搞成年產萬噸,當然要保證質量啊!”
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指示是周林的一貫作風。會後,周林立即給茅台酒廠打電話。此時,茅台酒廠正按照上級的指示,準備抽調大批的人去大煉鋼鐵,周林指示茅台酒廠:“要保證茅台酒的生產,既要抓鋼鐵生產,又要抓茅台酒生產”,“對於你們(茅台酒廠)來說,鋼鐵是元帥,茅台酒是皇上。”(參見“酒廠誌”第138頁)
為落實毛主席的指示,茅台酒廠的釀酒生產大躍進進一步掀起了高潮。
1959年8月,仁懷縣貫徹省委書記周林在廬山會議期間的電話指示精神,向農民發出《計劃和節約用糧公開信》,信中號召:“忙時多吃,閑時少吃,菜糧混吃。”10月30日,在全縣五級幹部會議上,縣委書記龐耀增號召說,全縣要準備稻草、穀殼、苞穀杆葉、青杠子(一種植物)各500萬公斤,紅薯藤1500萬公斤,蕎杆子750萬公斤,小米糠75萬公斤,蕨巴150萬公斤……共5000萬公斤。按30%的出粉率,生產1500萬公斤“澱粉”,這樣,每人能平均50公斤。在保證農民減糧不減飯的情況下,確保茅台酒原料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