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的一下,鄭應才的腳踢到了張支雲的屁股上。
“這就行了?!”鄭應才怒道。
張支雲不知所措,他不知道錯在哪裏。
“中溫呢?下溫呢?”鄭應才質問道。
哦!張支雲馬上明白了。趕緊將手伸到堆子的中部。
他感覺到堆子上部的溫度和自己的手溫差不多,微微有點低。他將手拔出來,又插入到糟堆的底部。感覺到,堆子底部的溫度比自己的手溫低,但他不知道能低多少。於是,他把手探出來之後,站在那裏沒有說話。他是怕說錯了挨揍。
“怎麼不說話?溫度怎麼樣?”鄭應才高聲問道。
“我看中溫達到要求了。隻是下溫我還吃不準。”張支雲怯懦地回答道。
鄭應才把自己的手伸進了堆子的中部。停留片刻,便抽出來插入堆子的底部。抽出手後看了張支雲一眼說道:“這個溫度就是標準,再重試一遍,記在心裏!”
張支雲一聽,趕緊把自己的手插入糟堆的上部、下部和中部,逐一在裏麵感覺了一會兒,默默地把這種感覺記在了心裏。
看到徒兒的一係列動作,鄭應才其實心裏很滿意,但他沒有吭聲。
釀酒的整個過程中,越是往後難度就越大。而且一切技術指標隻能靠手的感覺、嘴的感覺、心的感覺,初學之人的確很難把握。張支雲在之後的學徒生涯中的確吃了不少苦頭,挨了不少磕拽和棍打屁股。
張支雲雖然經常挨磕拽,但他知道那是師父恨鐵不成鋼的一片苦心,他從來都沒有放在心上。每每下班回家,他都要無微不至地去關心年邁的寶爺。給他打水,給他盛飯,給他洗衣服……極盡所能給老人以孝敬。
苦難是一種財富,童年時代的境遇和磨礪,在張支雲的身上,積澱了很深很深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孝順。人的名,樹的影。張支雲的一言一行大家都看在眼裏,上至掌櫃、酒師,下至長工、零工,大家都說張支雲是個孝順、勤學的好孩子,大師傅老年有福,認了這麼一個好兒子。
鄭應才在教徒的過程中的嚴厲的確過分,但那種嚴厲之中涵蓋了很深的愛。涵蓋了他心裏那很高的願望和期盼。一般的師父帶徒,總是有所保留的。就如童話中貓師父和虎徒弟故事中所說的,貓師父就留了一手爬樹的本領沒有教給他的老虎徒弟。但鄭應才在張支雲身上卻不是這樣,他盡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經驗和智慧毫無保留地向這個心愛的徒弟的腦子裏灌輸。在兩年的教和學的過程中,鄭應才口對口、手把手盡心教授,傾注了很大的心血。張支雲也付出了許多辛苦,吃了不少苦頭。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支雲的手藝總是不斷地長進。
七次取酒完後,鄭應才就開始教徒弟兌酒。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授之後,鄭應才想測試一下徒弟在品酒方麵的造詣,一天,他端出了三杯酒給了張支雲,說道:“你把這三杯酒給老子嚐一下,看哪個是正品,哪個是次品,哪個品質不好。”
張支雲接過了第一杯酒後心裏很膽怯,他輕輕地把酒杯送到了嘴邊,細品之後又把杯中酒往手心裏倒了一點,兩隻手掌來回搓了搓,把手掌放到鼻子下麵聞了聞說道:“師父,這杯酒是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