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坊學徒(1 / 2)

酒坊學徒

華家酒坊的老板華問渠因為業務太多,一直住在貴陽,一般很少到茅台來,隻是偶爾抽空到茅台的酒坊來看看生產經營情和財務收支情況,酒坊平時的業務一直是由酒房掌櫃進行管理。成義燒房的掌櫃姓薛,名相臣。薛相臣是一個非常認真的管家,他敬業、認真,把成義燒房管理的井井有條。

張支雲跟上肖青海進了成義燒房不一會兒,酒坊就開始幹活了,下午的活計是上甄。肖青海要帶上工人們上甄,他讓張支雲先跟上他到酒坊幫忙幹活,他想等忙完了活計以後再帶上張支雲去麵見酒坊掌櫃薛相臣。

張支雲從來沒有見過燒酒,到了酒坊之後,一切都感到很新鮮。其實,上甄時候的活計並不需要什麼技術,就是把拌好的糟粕用鐵鍁往甄子裏麵裝,出力幹活就行了。張支雲雖然才11歲,但三年的長工生涯已經將他磨練出來了,幹起活來還很像那麼一回事,工人們看著這個小孩幹活的樣子都很驚訝,肖青海的心裏很滿意。

收工以後,肖青海帶著張支雲見了酒坊掌櫃薛向臣。

見到薛掌櫃以後,肖青海便對薛掌櫃說道:“掌櫃的,上午我在大門口看到了這個孩子,他父母雙亡,無家可歸,在外麵給人幫工,我就想把他留下來幹活,您看行嗎?”

薛向臣看了看肖青海身邊的這個小不點,不經意地說道:“孩子還太小,幹活恐怕還不行。”

“下午上甄的時候我讓他跟著幹了一會兒活,還像一回事。孩子雖小,但已經給人幹了三年長工,吃了幾年苦,看起來幹活沒有問題。”肖青海解釋道。

“這個小孩是哪裏的?”薛向臣問道。

“是二合高潮村的。”肖青海回答道。

其實,酒坊本來人手就缺,留下這個孩子也是件好事,薛向臣心裏也很願意多一個幹活的,便對肖青海說道:“二師傅說留下就留下吧。不過,還是要按規矩來,先讓他去割草喂馬吧。”

肖青海見到張支雲的時間雖短,但他看得出來,這個孩子是一個能有出息的孩子,本來是想留下來在自己身邊幹活,以後再慢慢教他一些釀酒的技術,或許能夠培養出來。但他隻是一個二酒師,沒有這個權利,也就沒有再說話。

按照慣例,學徒進入酒坊,首先得要割三年草喂馬,然後再推三年磨、煮一年飯,必須付出最少七年的學前辛勞,才能開始到酒坊學藝。流離失所的張支雲這個時候並沒有想那麼多,更沒有奢望學習釀酒,當一名酒師。他心裏想的隻是能安生活幹,有飯吃就行了。

張支雲在成義燒房落住腳了,他按照掌櫃的吩咐,每天到山上去割草,回來後切草喂馬。

端別人飯碗是不容易的,一直看人臉色行事的人生經曆,奠定了張支雲的基本品性:行事謹慎,做事認真,勤快聽話,聰明、有眼色。但也塑造了一些和常人不太一樣的性格:不愛說話,隻是埋頭幹活。當然,三年的長工生涯的歲月,也磨礪了這副弱小的身板,張支雲雖說還是個小孩子,年齡雖小但渾身都是力氣,幹起活來並不比大人差多少,一般的活計是難不倒他的,割草喂馬對他來講更不算什麼。何況在酒坊幹活要比給人幫工強的多,掌櫃的沒有地主那麼苛刻,隻要你好好做事,就不會挨打受氣。

酒坊的工作其實是很枯燥的,工人們除了埋頭幹活之外還是幹活。苦出身的工人沒有文化,也沒有多少話題聊天。張支雲的到來,在工人中間多了一個話題。由於小支雲很能吃苦,幹起活來很像一回事。他聽話、勤快、聰明伶俐,很招人喜愛,酒坊的夥計們都很喜歡這個小孩。加之小支雲特殊的身世,所以,工人們在一起幹活時也經常議論這個小夥計。

工人們的議論也引起了酒坊大師傅對張支雲的關注,竟然對這個新來的小孩產生了興趣。

成義燒房的大酒師叫鄭應才。這個燒房的技術權威是個七十五歲的老頭。嚴肅古板,很少說話。但他的技術在茅台諸多家酒坊中卻是最高的,是茅台酒業中的第一號人物。茅台地方幾個酒坊的酒師幾乎都是老爺子教出來的。當時已很有名氣的恒興燒房的酒師鄭義興,就是老爺子的得意門生。所以,人們對他都特別敬畏。

鄭應才沒有兒子,後來抱養了一個孤兒,他給孩子取了個名字叫鄭永福。鄭永福慢慢長大以後,鄭應才便開始教他釀酒。可能是天賦的原因,鄭永福雖然很努力,但進步比較慢。為了使兒子成為一個合格的釀酒師,鄭應才盡心對鄭永福進行培養,經過數年的調教,鄭永福學的雖說不快,但也進步很大,被榮和燒房聘為掌火師(燒酒的技術負責人員)。

鄭應才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大酒師,很願意將茅酒的釀造工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看到好苗子,就想盡心培養,先後培養了好些優秀的弟子,但關門弟子隻有幹兒子鄭永福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