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納什:天才的光輝與坎坷
對很多人來說,數學家可能是遙不可及的存在,他們醉心於那個由各種抽象符號組成的世界,而似乎離現實很遠很遠。美國影片《美麗心靈》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約翰·納什的經曆為素材,講述了一位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數學天才,在愛與理智的幫助下,逐漸痊愈的感人故事。讓我們一起讀約翰·納什的故事,一起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天才的光芒:“納什均衡”橫空出世
1928年,約翰·納什出生在西弗吉尼亞,他的父親是一名電氣工程師,母親在結婚之前是一名老師。納什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裏長大,他的父母保證他接受良好的教育,父親給他科學文獻讓他學習。納什在學校裏被看做怪人,因為納什認為舞蹈、體育和其他社會活動會妨礙他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驗,並意識到自己的智力明顯高於同齡人,也因此產生了傲慢自負的情緒。
高四那年(美國大學實行四年製),納什獲得了令人垂涎的西屋獎學金,成為了全美國十個獲得該獎學金的人之一。後來,納什以全額獎學金的資格進入卡耐基工學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學),主修化學工程。一次偶然的機會,納什在數學上的天賦驚豔了數學係的教師,之後便轉向主修數學。
1948年春,還在卡耐基工學院讀大三的納什便被哈佛、普林斯頓、芝加哥等名校錄取。納什起初傾心於哈佛,然而,哈佛對他的評價很一般,相比之下,普林斯頓大學更求賢若渴,甚至給予他最豐厚的獎學金資助。納什的導師杜芬也極力推薦他前往普林斯頓,在杜芬看來,納什的氣質會讓他成為一個“純粹的數學家”。而杜芬給納什的推薦信也隻有短短一句話:這家夥是個天才!於是這位天才最終來到了普林斯頓——數學界的宇宙中心,開始致力於他的均衡理論研究。
聰明絕頂的納什,也頗為自負,雖然能得到同學的尊敬,但始終獨來獨往。納什也許不時會和同學一起討論問題,但常常說到一半自己就走了,因為對方和他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他認為沒有繼續討論下去的必要。納什的偶像是牛頓、尼采這樣孤獨的思想者和超人,而在同輩人眼裏,他是“孤立”“傲慢” “無情”“古怪”的人。
納什對原創力著迷,並不迷信學術權威。盡管身邊有愛因斯坦、馮·諾依曼以及維納等權威大師,但納什從未加入任何門派,成為誰的門徒。他所有的成果,基本上都是獨立研究的結果。
納什在普林斯頓的同學稱,納什將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思考上。在來到普林斯頓不久,納什就去拜訪了愛因斯坦,談了自己關於修正量子理論的一些想法。然而,愛因斯坦僅僅是委婉地請他“好好學學物理學”。
後來,納什與另一位“大牛”馮·諾依曼(普林斯頓數學星空中最明亮的星星、被公認為20世紀最才思敏捷的數學家)談起他設想中的在多人博弈中取得均衡的方法,但是話沒說幾句就被對方不耐煩打斷了,從此納什再沒找過馮·諾依曼。
1950年,年僅22歲的納什憑借題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的論文取得了博士學位,在這篇僅有27頁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博弈理論,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這與馮·諾依曼在1928年提出的極小極大定理一起奠定了博弈論的整個大廈,也奠定了納什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基礎。
1952年,納什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數學係講師。在那裏,納什遇到了艾麗西亞——一位來自薩爾瓦多的物理係學生,兩人墜入愛河,並於1957年喜結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