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彼得的回憶錄(1 / 2)

又是這種懷舊的故事情節,看來又要講上一大堆了。彼得還沒有從杜蕾莎死去的深淵中抽離出來,顯得神情有些恍惚。

彼得的獨白。

年輕的時候,彼得和瑪爾戈夫一樣,同樣是對曆史人文饒有興趣的,隻不過彼得從事的不是技術性的額工作,所謂的技術性,也就是鑒別能力,對文物的鑒別力,彼得有的隻是大量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這也應該是彼得能當館長,而瑪爾戈夫不能的原因。

具有統率力的人物通常不是某方麵的專精人才,也就是說,他的天賦涵蓋在管理這個層麵上,絕非在技術的層麵上。

彼得年輕時候從事的是撰稿的工作,和曆史有關,整理典籍,檔案諸如此類的工作,他並不希望這樣的環境,好像一個 圖書管理員的生活,不適合年輕人的生活信仰。當時意大利的經濟並沒有複蘇到如此的地步,米蘭的生長狀況也絕非當今。

他一方麵在博物館從事檔案的整理,一方麵兢兢業業,謀求職位的高升,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財富價值。

馬裏裘先生是布拉雷當時的高層主管,沒有什麼官架子,屬於親民類型的,在彼得年輕的時代,淳樸的人總是很多,可能是早期的社會沒有那麼多繁瑣複雜的元素。

“小彼得,你的工作的確做的很出色,不過作為一個長輩,我得鄭重的提醒你,即使你在這裏做的再好,可能這裏也並不適合你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馬裏裘先生的圓框眼鏡給人以智慧的印象,彼得對馬裏裘的話總是深信不疑。

“可是,我要怎麼做呢?”彼得說。

“你總要明白你到底想要做的事情,是就留在這裏,還是出去重新發展。”

在彼得的印象中,馬裏裘好像隻和他做過為期不多幾次交談,每次的交談好像總能啟發到他。

而後的非都曆程不必要贅述,彼得而後任期館長長達二十多年,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十年前的事故中,所謂事故也不一定就是非正麵的壞事。

布拉雷美術館總是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觀光,可並不是每個遊客都是為朝聖藝術而來,魚龍混雜的人不在少數。

彼得在這段時間收到一封信,大意是說想和他進行長期的合作,以高價買回古羅馬時期的藝術珍品,當然是古羅馬的藝術珍品優先,繼而才是其他的文物,當然不會是過分的請求,不會以鎮館之寶的名畫為目標。署名是威爾森。

當時的彼得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認為隻是無聊人士的騷擾,除了加強戒備之後,就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彼得先生,您為何不願意接受我的請求呢?我隻不過是要拿回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罷了。”

威爾森在一天下午,將彼得約了出來,兩人在布拉雷的後院中聊著天。而這番對話卻充滿了火藥味。

“你們的東西?”彼得不解。

“你真的是學曆史的嗎?你難道不清楚曆史的發源嗎?現在的意大利為什麼能從一片破敗之地變成如此有內涵,文化 共存的國家。還要源於拜占庭帝國的戰爭態勢,大批古羅馬人逃亡此處避難,給你們留下不少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