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認同研究
文化論壇
作者:廖麗麗?薛麗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為我國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社會成員的政治信仰。文章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認同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探究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認同的方法,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意識形態功能發揮到最優。
關鍵詞: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廖麗麗(1983-),河南夏邑人,商丘學院思政部,碩士研究生,方向:當代中國政治。
第二作者:薛麗(1984-),河南虞城人,商丘學院思政部,助教。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麵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我們黨深刻總結執政規律、科學分析時代形勢提出的一個重大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我國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國出現了價值多元的傾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了一個普遍的價值標準。因此,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保持民眾對政治係統的政治認同,對社會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強對社會核心價值體係認同的重要性
雖然和平和發展成為當前時代的主題,但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分化和“西化”一直沒有停止過,並且使用了更加間接和隱蔽的方式。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我國國門的打開,各種思想也傳入我國,改變了我國傳統單一的政治思想。社會成員在價值觀方麵趨向於多元化,特別是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出現,削弱了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另外,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政治思想,由於其晦澀難懂,隻有學生和公務員經過了係統學習,而占中國大多數的農民則對這些思想了解的比較少,雖然經過大眾傳播的宣傳,但是民眾最先關注的還是與自身生存相關的信息,所以,我國的主流政治思想並不能被所有社會成員有效接受。另外,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強調了經濟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意識形態的建設和傳播等方麵不再像改革開放前那樣作為重中之重。雖然中國和西方也存在矛盾,我國盡量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來解決。直到十六屆六中全會,我國強調了文化作為軟實力的重要性,文化可以無形中影響到人的心理,鞏固我國主流政治思想的地位,避免西方一些消極思想的影響,使國民團結一致,應對外界思想的衝擊。
認同是人內心的一種服從,是經過理性分析之後做出的選擇,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歸屬,這種歸屬是非強製性的,且具有持久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我國意識形態的本質,它使我國主流政治思想具體化,為社會成員提供了行為規範和價值目標。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本內容,各部分相互聯係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作為一種政策,一種意識形態,其內容符合大眾的利益,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那麼就能被廣泛的接受。
二、保持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認同的途徑
(一)加強公民對黨的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落實的前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由我黨根據時代特點製定的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保持對黨的認同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認同的前提。中國共產黨是國家的執政黨,帶領中國人民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走向繁榮富強,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國家政治趨於民主化方向發展,公民權利得到保障,依法治國得到落實,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矚目成就,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