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拿破侖帝國崩潰的曆史原因(2 / 2)

二、拿破侖帝國崩潰的軍事因素:

帝國覆滅的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軍事原因;國內方麵,由於資產階級的不滿,社會上的厭戰情緒,各被占領地區的反抗運動,英國從未停止的敵對行為,帝國經濟與財政的困難,兵源日漸枯竭和軍隊素質的下降等等,使拿破侖陷入了困境。加上稱帝後的波拿愈巴愈加膨脹了個人野心,不相信厄運的到來,企圖建立波拿巴皇朝圖謀已久的“基業”。國際上,一方麵,俄國作為東歐舉足輕重的大國,雖然加入了大陸體係,但從未認真執行過大陸封鎖政策;作為傳統的農產品出口國和工業品進口國,俄國港口對英貨一直是開放的。另一方麵,拿破侖對奧爾登堡公國的兼並使俄國惱羞成怒,於是俄國決定和英國建交。拿破侖決定以新的對外征服來穩定自己的地位。在1810年12月31日,沙皇下令對法國及其盟國從陸路運來的商品提高關稅,而對英國和中立國從水路運來的商品實行優惠,使法俄關係進一步走向破裂。1812年初,拿破侖開始募集征俄大軍。亞曆山大提出要法軍撤退,但遭拒絕。拿破侖以其極強烈的大勢糾集了70萬大軍,其中光是附庸國士兵就占一大半,而來自法國本土者隻有20萬人。6月拿破侖帶領約40萬大軍渡過涅曼河,進入俄羅斯領土。但俄軍將士采取邊戰邊退的方式,決心不與法軍決戰。供給十分困難的法軍在長時間疲勞行軍和缺乏給養的情況下,大量減員,逃兵猛增;加之廣闊的俄羅斯平原為俄軍的戰術提供了方便,使擅於速戰速決的法軍喪失了優勢。雖然在戰爭中法軍也取得了勝利,但是戰後可調動的軍隊已剩下不足13萬。經過三日不熄的戰爭,在拿破侖艱難空守城渡過一個月之後,在無力堅持的情況下,於10月19日被迫下令撤軍。11月16日法軍進行了在俄國境內的最後一戰,付出沉重代價之後,才得以脫險。退出俄國領土後,拿破侖隻剩下殘兵1萬人,又收拾失散士兵4萬餘人,共得5.5萬潰不成軍的隊伍。

僅僅半年時間,拿破侖將帝國大軍消耗殆盡,使其政權元氣大傷。他在元老院再次發表講話時,表示今後不再作戰,但是他的皇位和法蘭西政權的一致性,需要用時間去從事新的建設,然而,此時的歐洲敵國已不容許他再有喘息的機會了。

結語:

綜上所述,拿破侖帝國走向崩潰是曆史的必然。無論是政治上歐洲各國對法國和拿破侖帝國所采取的敵視態度、拿破侖自身政策上的失誤,還是經濟上在麵臨全球金融危機時所動用的積極應對措施等,都是種種不可避免的曆史原因,使得帝國最終走向覆滅。

參考文獻:

[1]楊欣;柏鵬.拿破侖大陸封鎖政策的影響[N].法製與社會,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