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書法對為人處世的指導意義
藝術研究
作者:範航飛
摘 要: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中國的書法藝術亦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書法藝術蘊藏著許多生活智慧和處世哲學。本文采用論、述結合的方法,在詳述書法藝術創作過程的各個階段的同時,探討了書法與生活的關係以及如何服務於生活,這將對我們的為人處世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這也是本文的寫作意義所在。
關鍵詞:書法;生活;為人處世
[中圖分類號]:J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2
“漢字的審美書寫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便是書法了。所謂書法,簡言之,就是美化文字的藝術。質言之,中國書法是一種以對現實世界的各種事物、形態結構和運動、變化的感知為基礎,以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線條為媒介,以生命情感的表現為內容的抽象表現藝術。”[1]書法這種古老的線條藝術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曆史,因為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較之繪畫、音樂、建築等這些中西方皆有的藝術門類,她的獨特性即是——她與漢字藝術合流而生,又具備相對獨立的生命流程。因此,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藝術,是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具象表達,是華夏民族傳統文化最凝練的物化形態。其哲學精神體現在用筆、結字、章法等諸多要素中。其蘊藏的無窮智慧可以啟迪為人處世的思考,激發人的內在
潛質。
一、書法創作前
(一)緣起
書法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兩種功能。所謂實用性,首先即是為了實現和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如殷商之甲骨、兩周之金文、秦之篆、漢之隸,或占卜吉凶、或紀事載人、或歌功頌德。及至楷、行、草諸體出現,實用性則越發增強,中國書法史上的很多經典作品,便是書家留給他人的便條。其次,書法是書家抒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書家的喜怒哀樂可以淋漓盡致地通過書法作品體現出來。中國古代的文藝理論,從一開始即重視創作主體的情感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二)研墨
研墨即磨心。所謂“非人研墨墨研人”。研墨是書寫前一道非常有必要的程序。研墨時要壓穩順時針或逆時針緩緩地磨,要求書者的心思恰如硯中的墨一樣逐漸由浮動變得沉澱下來。正如丁洪所言:“研墨心趨靜,握筆情更濃。”[2]同時,研墨也是書者構思章法布局的大好時機。研墨對人的啟示是事前要冷靜耐得住性子多思考多琢磨。
(三)發筆
“使用新筆必須注意,新筆有膠,發筆時不能性急用開水去燙,一燙筆很快就會發開,但筆毛的彈性就會破壞了。新筆初用以涼水或溫水慢慢發開為好。”[3]可見,發筆太急會傷筆,即如蔡邕所謂之中山兔豪亦不能佳也。人生亦如此,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有時反而欲速則不達。弘一法師所謂“才高而性緩”亦是此理。發筆對我們的啟示是遇事不可生硬亦不可軟弱。生硬會傷人,軟弱卻辦不成事。這個尺度要把握好。
(四)選紙
孫過庭在其《書譜》提出了著名的五“合”五“乖”說,其中之第“四和”即是“紙墨相發”,與之對應之第“四乖”則是“紙墨不稱”。充分體現了他對書寫工具的重視程度。一張好紙會極大地激發書家的創作靈感,會使書家的創作衝動情不可遏,落筆雲煙。這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和利用能促進我們成功的手段和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是這個道理。同樣,選紙就是選環境。若向知己寫書信用山水畫背景的紙最為合適。高山流水寓知己之情。寫喜聯寫祝壽福字宜在大紅顏色的紙上創作以示喜慶。所選的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達出書者的情緒,或是襯托或是相得益彰。正如選紙是選書寫背景一樣,同樣的道理,人生活的環境也實實在在影響著人的方方麵麵。
二、書法創作中
(一)用筆
在書法藝術的技法中,用筆基礎亙古不變。其筆法中所講究的“中鋒用筆”、“側鋒取勢”、“藏露互見”、“方圓兼備”、“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等諸多概念都是陰陽對立統一觀即和諧精神在筆法中的具體表達。
1.“中鋒用筆”。“我們使用的毛筆,中間一組長毛叫筆心、主毫,周圍較短的毛叫筆側、副毫。書法要求用中鋒,書寫時讓毛筆的主毫在筆畫的中間運行,不能偏向一側。這樣寫出的字才沉著有力,四麵勢全。”[4]《唐寅落花詩冊》中第二十首詩中句“情薄錯拋傾國色”中的“色”字(如右圖)。“色”字下邊的浮鵝鉤是唐伯虎最得意的一筆。中鋒細筆運筆流轉自如柔中帶剛剛中見媚,細勁纖而不弱力而有韻秀逸灑脫。當然,這也是他最顯本事的一筆。有道是“書到瘦硬方通神”。唐伯虎這一浮鵝鉤寫得瘦而不幹硬而不僵簡直是神來之筆。唐伯虎的字以風流媚態勝,符合他瀟灑不羈的個性。可以這麼想象,這一筆浮鵝鉤,就像一位自自然然的小女子。不怒而威自有,不嬌而媚自生。讓人無所適從。沒有潑婦罵街的可怕,也沒有哭哭啼啼的可憐。隻會讓人覺得可愛又可敬。書法貴在中鋒用筆,中鋒用筆即是“中庸”思想的最直接體現。它要求為人處世中正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