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劇場對戲曲文化的影響
藝術研究
作者:李劍芳
摘 要:中國古代劇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與西方劇院的特點截然不同。中國戲曲在漫長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正是受到了古代劇場的影響,具有了與眾不同而又耐人尋味的獨特審美特點。
關鍵詞:古代劇場;戲曲;特點;審美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1.前言
中國戲曲是我國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上溯到夏商周時期的儺戲時代。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戲曲受到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能夠代表我國文化特色的風格特征。
劇場作為戲曲演出的場所,是戲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同曆史時期的劇場有不同的特點,種類繁多,例如遊藝棚、勾欄瓦肆中的小劇場以及王公貴族所使用的戲樓等。這些劇場雖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都直接跟戲曲表演有關。
事實上,中國的戲曲表演除了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之外,古代劇場對戲曲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2.古代劇場對中國戲曲的影響
中國戲曲的特征十分明顯,具有相當程度上的虛擬化和程式性的表演,這種表演一般都會與簡潔的舞台形式相輔相成,極具中國意味。
由於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事戲曲行業的演員位於社會底層,屬於“倡優隸卒”賤流之輩,備受世人唾棄,一般來說如果不是被迫無奈,人們是不會選擇走上戲子這條道路的。因此,從事這個行業的演員一般來說經濟條件較差,文化程度不高,受到這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戲班缺乏相應的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沒有能力也缺乏相應程度上的審美水平來對劇場舞台進行精心設計。所以,中國古代的劇場沒有外國劇院的那種富麗堂皇,而是一切從簡,樸素大方。
中國古代劇場特征十分明顯。從空間上來說,整個舞台中的三麵麵對觀眾,“除裝飾性的‘門簾台帳’(守舊)、‘一桌二椅’外幾乎空無一物。”[1]在這種相當開放式的簡單的布局的映襯下,沒有其他的因素能夠轉移的觀眾的注意力,因此舞台上演員的演出就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這在無形當中提高了對演員自身的要求,除了要具備相當高的唱功之外,頭飾的裝扮、服飾的精美以及甚至臉譜的描繪成為演員演出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戲曲演出過程中臉譜的精心描繪以及戲皂靴、水袖成為中國戲曲的代表性元素。
一部完整的戲曲一般來說由多場組成,相當於外國戲劇中的幕。在外國戲劇的演出過程中,每一幕劇的開始、結束都會伴隨著舞台場景、道具布置的變化,以此來表現時間、地點、背景的變更。而在中國戲曲當中,由於受到戲曲的早期形式——歌舞百戲的影響,再加上受到舞台實際的限製,演員的上場下場就代表著每場戲的開始和結束。因為舞台布置簡單,幾乎不存在道具,所以演員的上下場就代表了相應的場景的改變。每場戲中的場景雖然不會通過實物加以展現,但有些會在戲文中通過演員的唱詞演唱給觀眾聽。觀眾在觀看演員表演的同時,腦海中會不自覺的聯想此時此刻的場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聯想到的是符合自己審美觀念的場景,再加上演員聲情並茂的表演,在沒有實際的舞台場景布置的前提下,反而達到了另外一種耐人尋味的戲曲演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