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德育研究
作者:張文利
摘 要: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從責任感這一基本概念著手,探討了社會責任感的含義,分析了當今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對策
作者簡介:張文利(1987.10-),女,山西朔州人,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一、加強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一)國際背景
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中,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任何事情都有雙麵性,在有利的一麵中,對中國來說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眾所周知,當前國際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高校又多是培養綜合性人才的教育基地,如果我國大學生沒有社會責任感,我們就很難在世界上立足,所以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刻不容緩。
(二)國內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我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國際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升。但是,我們仍然要清楚中國現在還存在的問題,譬如:貧富差距過大,環境危機,道德滑坡等問題,這就要求大學生認識到形勢的嚴峻性,認識到他們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概念
社會責任感是指作為社會的成員對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義務。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指大學生這一社會群體應該對社會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麵:(1)對自我的責任感,具體包括大學生有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和知識技能素質等素質的責任。(2)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
三、當前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乏的現狀
(一)社會主人翁意識薄弱
所謂重私輕公是指重視個人理想,輕視社會理想。作為當代大學生肯定心中懷有理想。他們希望靠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出人頭地,但是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結合起來。他們認為社會理想離自己太遠、太空,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近的。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
(二)缺乏正確的人生取向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利益主體多元化,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許多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忽視社會價值,表現出大學生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他們更注重真才實學,更加務實,而表現出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缺乏正確的人生導向。
(三)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使得大學生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無情,惟有坐上個人奮鬥的小舟才能遊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在這種形勢下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實現自己的利益。當集體與個人發生衝突時,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所以在選擇就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