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自我,感恩社會
德育研究
作者:顧贏 徐菁菁 蔡晶晶 池偉茜
摘 要:象牙塔裏怎麼了?同學之間怎麼了?我們多年受的教育又是怎麼了?這還是我們印象中浪漫、祥和、智慧、儒雅、仁愛、友善的大學校園嗎?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文明史的禮儀道德之邦,大學更是傳播知識與現代文明的聖潔殿堂。
關鍵詞:象牙塔;仁愛;傳統美德;感恩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14--01
近日來,本該是寧靜和諧的大學校園似乎被血腥、恐怖所籠罩:複旦大學醫學研究生投毒致室友死亡、南京航天大學學生因爭執用刀刺死同學、南昌航空大學腐爛的屍體、清華大學女生懸而未決的陀中毒案……這些本該擁有美好前程和燦爛人生的鮮活生命就這樣在殘忍的罪惡麵前戛然而止,而施以毒手的卻是那些身邊朝夕相處的同學——毛骨悚然的現實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象牙塔裏怎麼了?同學之間怎麼了?我們多年受的教育又是怎麼了?這還是我們印象中浪漫、祥和、智慧、儒雅、仁愛、友善的大學校園嗎?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文明史的禮儀道德之邦,大學更是傳播知識與現代文明的聖潔殿堂。在社會的習慣認知中,人們很難把殺人犯與大學校園聯係起來,因為法製、仁義、倫理、道德這些基本知識在受過正規傳統教育的大學生麵前,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這種暴力、血腥怎麼能屬於校園?雖然這些觸目驚心的血案屬於校園中的極端事件,不能代表當今大學生的主流,但之中折射的同齡人道德迷失現象卻足以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博愛者,人生最貴之道德也。人之所以能為人者以此。”可見,一個人要生存立身於社會,必須要有一顆愛心,如果一個人連他人基本的生命都不能尊重,那還有什麼做人的資格呢。不可否認,我們當前身處的時代並不是理想中的純真時代,對即將走上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嚴峻的就業形勢、殘酷的社會競爭,加上一些不公正的社會現象,使我們時刻都能感受到一種無處不在的巨大壓力。客觀地講,麵對多元化的時代背景,有些社會現象與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並不吻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單純。但是,那都不能作為因一己之念喪失道德的理由,更不能讓自己淪為道德的殺手。
“愛人者,人恒愛之”,無論怎樣,尊重生命、感恩社會這是每一個時代對社會人的必然道德要求所在,一個人隻有跳出自我,把自己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才能無私地奉獻、回報社會,社會也才會永遠地記住並尊重他們。如在我們的周圍,英雄司機吳斌、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教師張麗莉,他們詮釋給社會的是一種對生命的守護,對社會的關愛,對美德的傳承,是一種能使人永恒敬重、感動、溫暖的社會正能量。與校園裏的一些血腥事件相比,他們帶給社會的是一種道德的表率。“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麵對今天社會中的一些不正之風,人們渴望社會公正、渴望社會和諧,打造和諧中國更是十三億中華兒女的共同夢想,但這必須要依靠整個國家公民的道德素質得以保證。如果一個國家的年青一代連起碼的仁受、基本的社會道義都不具備,那中國和諧、強盛的明天怎麼能夠實現。所以,對即將擔負起社會發展重任的當代大學生來講,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也是對弘揚、推進國家進步的一種社會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