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柳永羈旅詞的創作成因及悲秋情結(2 / 3)

在漫長的遊曆的道路上,柳永一直在希望與寂寞中等待,經曆了漂泊的孤苦、失意的落寞,讓詞人對於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對浮華的世間有了更透徹的思考,這期間柳永創作了大量的羈旅行役詞,這類作品向來是受曆代學者稱讚的。在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一六載:晁無咎雲:“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雲:‘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真唐人語,不減唐人高處矣。” [4]

常年的浪遊漂泊、貧困潦倒、風梗浪萍的生活,再加上在幹謁過程中受到的冷眼,讓柳永對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這就為後來創作羈旅詞提供了真實的情感。

3.晚年遊宦漂泊

生於嚴格的儒宦世家的柳永根本無法徹底放棄他的用世之誌,心中的“仕宦情結”不可能完全消解。仁宗景佑元年,柳永在曆經大半生的坎坷之後,將近五十歲的他最終及第,他的興奮之情是不言而喻的,於是揮筆留下足以表達其心情的《柳出新》:

東郊向曉星杓亞,報帝裏、春來也。柳抬煙眼,花勻露臉,漸峴綠嬌紅姹。妝點層台芳榭。運神功,丹青無價。別有堯階試罷,新郎君、成行如畫。杏園風細,桃花浪暖,競喜羽遷鱗化。遍九陌、相將遊冶。驟香塵、寶鞍驕馬。” [2](P19)

但是在晚年的為官期間,柳永的官職都很低,過著常年漂泊不定的宦遊生活,遭受著朝廷的差遣,顛沛流離,貧苦不堪,最終客死襄陽,群妓合金將其葬之南門外在曆盡千辛萬苦的浪遊幹謁後,花費畢生經曆,身心備受折磨和煎熬後,等到的卻是如此的結果,理想的人生難以實現,心中的抱負處處被擱淺,柳永在“諳盡宦遊滋味”後,終於再也無力苦苦追尋那一片心中的淨土。

仕途的異常坎坷、人生的艱辛潦倒成為柳永創作羈旅詞的重要成因。漫長而孤苦的浪遊、艱辛又漂泊的仕宦生活,把柳永青春消磨殆盡,黯淡了用世之誌,再也無意於對名利的追逐,內心滋長了強烈的悲傷情懷,漸漸地在詞作中表現出了悲秋的感懷飄零。

二、對宋玉悲秋情結的傳承

柳永的羈旅詞,特別是後期的作品中,大多是以秋天為背景的,抒發其羈旅行役生涯的內心情感。中國本就有“士易悲秋,女易懷春”的傳統,正如錢鍾書所言:“凡與秋可相聯係者之物態人事,莫非“蹙”而成“悲”,紛至遝來,彙合一‘塗’,寫秋而悲即同氣一體。舉遠行、送歸、失職、羈旅者,以人當秋則感其事更深,亦人當其事而悲秋愈甚。” [5](P628)

柳永的在作詞上多受“悲秋始祖”宋玉的影響,並反複在詞中追懷宋玉,毫不誇張的說,宋玉在某種程度上是柳永的精神支撐。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宋玉無疑是失意落魄的文人重要代表之一,宋玉的《九辯》所奠定的“懷才不遇”情感主題詩對後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曆代懷才不遇、仕途困頓的士人屢屢引之為同調,所以柳永對宋玉的強烈認同並產生共鳴,是在情理之中的。

柳永的仕途坎坷和“貧士不遇”的情感讓其已經對宋玉產生了歸屬感,在中國文學主題中,宋玉的《九辯》奠定了“悲秋”的主題,那麼“悲秋”的情感是否也對柳永產生了影響呢?柳永所處的朝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期,大部分的文人都能在朝中得到一官半職,受不同層次的恩澤,境遇都是相對不錯的,所以“悲秋”的宋玉形象很少會被這些文人提及。但此時內心在經曆種種的打擊和挫折後的柳永,“接觸”到宋玉後,像遇見知己般的欣喜若狂,他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曆,有著過人的才華,所以,柳永將宋玉視為一種精神的“知己”,創作中深受宋玉的影響。柳永以自己的人生經曆體會著宋玉悲秋的悲傷情感,他的詞中多次出現了“宋玉”這一形象,如:“景蕭索,危樓獨立麵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雪梅香》[7](P8)“望江關,飛雲黯淡夕陽間。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戚氏》[8](P161)“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玉蝴蝶》[2](P40)“殘蟬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須下淚。”《爪茉莉·秋夜》[2](P54)

和柳永同時代,或者晚唐五代詞人作品中,少量出現了宋玉的形象,也有極個別引用宋玉作品中典故或詞彙的現象,但這些作品中,所表現的並不是“懷才不遇”、“悲秋”的宋玉,而是“多才多藝、風流不羈”的宋玉,如毛文錫的《巫山一段雲》,牛希濟的《臨江仙》,張先《夜厭厭》等。但在柳永羈旅詞下的宋玉卻都是“悲秋”的意向,顯然,柳永的這種執著向讀者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其羈旅詞中想要表達的情感內涵是由宋玉的《九辯》中所抒發的“秋士不遇”、“歲時易逝”的特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