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當代管理學的開拓者(1 / 2)

中國當代管理學的開拓者

新觀察家

作者:張文江

1955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周三多被分配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後改名吉林工業大學)教管理學。

1958年7月,周三多從哈工大畢業回到吉林工大後,與陳煥友、沈景明、吳鉷等幾位老同學一起籌建了工程經濟係。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一開始,學校黨委就把他當做“黨內新生的資產階級分子”拋了出來,說他宣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反動的管理理論。一時間,批判周三多的大字報滿地飛。後來,他被下放到鴨綠江邊上一個人煙稀少的大山溝裏,一待就是三年。

1980年,周三多突然接到江蘇省委組織部的調令,要他去南京大學教管理學。盡管常州市委組織部不肯放人,但經過認真思考,周三多還是認為自己更加適合在高校重操舊業,於是婉拒了諸多領導和同仁的挽留,按時前往南大報到,這一年他47歲。

1988年4月,周三多晉升教授。從1960年任講師到現在,整整相隔28年。

1988年5月,經國家教委批準,南京大學決定在經濟係與管理係基礎上成立國際商學院。南大校長、書記出席全院大會並分別親自宣讀國家教委批文和校黨委任命書,並特意強調主持工作的副院長周三多享有“三長級”,即與學校教務長、總務長、總會計師同級。不計個人頭銜的周三多教授當場堅決請求學校去掉“三長級”待遇。三年後,周三多任院長,洪銀興、趙曙明、李琦任副院長,任廣柱任黨總支書記。

建院伊始,周三多教授遇到兩大難題:一是辦學經費問題,二是師資隊伍問題。當時學校正處於“負債運行”狀態,沒有能力給商學院下撥開辦費。然而,當時師資隊伍青黃不接,還有一些曆史遺留問題。如何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成為縈繞在周三多教授心頭的最大難題。

經過苦苦思索,他終於理出了一條建院思路:第一,領導帶頭搞好團結,不謀私利,一碗水端平;第二,照顧好老教師,在基本符合條件的前提下,盡快解決老教師的高級職稱問題;第三,到全國各地搜羅有潛力的青年才俊,引進人才;第四,給現有青年教師足夠的發展空間,指導他們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與此同時,狠抓學科建設,強化科學研究,經過七八年的努力,商學院基本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學科群,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年輕學者。

1993年,他帶頭創建了南大第一個應用學科博士點——企業管理博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