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國貿書店創始人孟波:不賣低俗書、不靠教輔書支撐,隻賣優秀的人文社科書籍。功利性的閱讀或許可以滿足讀者日常的生活需求,但讓自身的精神層麵更豐富則需要閱讀曆史、社會、文學等人文類書籍。在書店,我會對圖書進行一遍過濾篩選,再把真正的好書推薦給讀者。
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有限公司總經理繆立進:實體書店無論大小,都有可能成為文化地標。關鍵不在其是否位於黃金位置,而在其內涵、個性、品質,體現於品種精良、氛圍人文、服務有特色、營銷有質量。
半月談記者:實體書店在堅守文化的同時,如何承擔全民閱讀、書香社會的責任?
繆立進:首先找準目標讀者群體在哪裏、他們需要什麼樣的閱讀書目和閱讀體驗,進而在讀者體驗、精細化管理上做文章,創造出吸引讀者駐足的軟環境。在公共媒體推廣上,更多地關注和報道與“書和閱讀”相關的人、事和作品,提高“閱讀”元素的日常曝光率,在社會中真正營造出一種開卷有益的氛圍。
讀好書:閱讀習慣養成要趁早
青少年是社會的基礎,他們閱讀習慣的養成,可以為書香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使書香社會充滿活力,不斷層。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認為,倡導全民閱讀,關鍵在於倡導家庭閱讀;建設書香中國,核心在於建設書香家庭。
半月談記者:為什麼強調培養青少年的閱讀習慣,是書香社會的起點?
孟波: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於一個人的自身修養來說至關重要。有報告說如果一個孩子在10歲前還沒有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和對書籍的依賴,恐怕他今後也不可能再喜歡上閱讀了。可見,“好讀書”的良好習慣必須在青少年時代就開始培養。
世界各國都將青少年閱讀提到非常高的位置。和國外相比,我們的全民閱讀工程建設中,對於青少年閱讀能力的培養似乎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建設書香社會,不僅要從作品中、書店裏看到,更要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伴著書香走進孩子們的頭腦與心靈。
半月談記者:過去,許多農村家庭曾懸掛過“耕讀傳家”的匾額,以勤勉讀書為家訓。如今,如何推動“書香家庭”的建設?
李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無窮的。一個讀書的家庭,自然會形成一種讀書的風氣與氛圍。家庭讀書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朱鈺芳:引導孩子讀書,涵養閱讀習慣,一個實體書店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通過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能夠影響部分人,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我最欣慰的場景就是,曾經在曉風書屋一個角落看書長大的小姑娘,現在已經領著自己的孩子,來書店買兒童繪本。真希望這樣的場景能源源不斷地出現。
【編輯:鄧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