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龐大的互聯網空間,被處置的6萬餘個違規賬號隻是很小一部分。顯然,互聯網治理單靠政府部門實現網絡監管全覆蓋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而是要發動廣大網民參與網絡生態治理。
“企業要建立健全舉報的受理、處置機製,在舉報受理方麵加強力量,完善流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徐豐表示,在“賬號十條”發布同時,網信辦也對外提供了網民參與網絡生態治理的渠道和方式。“對於網友的申述和舉報,如果互聯網企業沒有受理,國家網信辦所屬的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24小時受理社會舉報,舉報電話是12377,舉報網址是www.12377.cn,舉報郵箱是[email protected]。對舉報有功人員,我們將予以獎勵。”
在王四新看來,互聯網治理是一個多元共治的過程,需要建立一個多方參與的解決機製,政府引導,行業自律,同時發動廣大網民積極參與。“隻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營造清朗潔淨的網絡空間,形成政府依法管網、企業依法辦網、公民依法上網的良好局麵。”
自由與秩序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在業內人士看來,“網絡實名製”的到來不僅是因為相關行業規定的要求,更是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然。“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事實上已經完全具備了網絡個人真實信息管理的條件。”王四新說,“賬號十條”的出台,並不意味著全網實名製,隻是在後台實名的基礎上加強前台的管理。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告訴半月談記者:“網友珍愛的私人空間和使用昵稱的權益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出台這項規定不是來強行推廣全網實名製,更不是把網民五彩繽紛的個性強行整齊劃一。”
對“網絡實名製”,專家們一致認為,不能單純將其看作是一種限製,它更是對公民上網隱私權的保護。例如,《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第一條就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公民個人電子信息,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電子信息。”
“賬號十條”中,針對個人真實信息會不會被泄露和盜用的擔憂,就特別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保護用戶信息及公民個人隱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網信辦有關負責人也提醒廣大網民,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自由和便利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在網絡空間中自由和秩序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秩序是自由的保障,離開了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網絡空間並非法外之地,自由有邊界,不能“任性”而為。從“微信十條”到“賬號十條”,可以折射出我國互聯網管理思路和方式的轉變。
“國家網信辦就互聯網賬號名稱出台專門規定,可以使網友對網絡空間的可信度增加信心,同時使互聯網企業應當擔負的責任通過規章製度的形式確定下來,比運動型的專項整治有更長遠的意義。”李欲曉告訴半月談記者。
【編輯: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