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戴“紅頂”賺“黑錢”何時休(2 / 2)

為何“紅頂中介”屢禁不止?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一些中介機構而言,戴上政府部門的“紅頂”就能“旱澇保收”。

事實上,作為一種備受詬病的權力腐敗,“紅頂中介”現象由來已久。這些“紅頂中介”有的是因各地政府機構改革轉型而生,且擁有變相審批權,有的則幹脆就由政府主管部門退休幹部把持,憑關係攬活,形成一個完備的利益攫取和分配鏈條。

“‘紅頂中介’的存在,折射出政府不願放權的現實。”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劉誌彪認為,一些部門將審批權取消後,由指定的“紅頂中介”承接,隻是將審批權的“紅章”從政府部門的“左口袋”轉移到“右口袋”。這已成為影響行政審批改革的最大頑疾。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直言:“一些政府部門之所以不願意放權,歸根結底還是權力之上的利益。因為他們手上現有的權力養了一批人,甚至肥了一批人。”

根治“紅頂中介”需要斬斷公權私欲

“想要治理‘紅頂中介’,必須進行觸動現有政府部門權力以及背後利益的改革,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政府部門徹底脫鉤,斬斷背後的利益鏈條。”劉誌彪認為。

“紅頂中介”亂象已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要繼續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取消全部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消除行政審批灰色地帶,整治“紅頂中介”,加快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麵清單,著力鏟除滋生腐敗土壤。

陳吉寧承諾,環保部所屬事業單位的8個環評機構,今年率先全部從環保部脫離,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的,一律取消環評資質。

另外,環保部還將深化環評製度改革,下放審批權力,強化事中和事後監管。同時加大信息公開,把企業、政府、環評過程及機構全部置於陽光下,做到陽光環評。

國務院審改辦負責人吳知論表示,整治“紅頂中介”的要害點不在於中介,而在於中介和審批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要治理,一是把聯係割斷,二是把聯係公開化。

全國政協委員、杭州市副市長謝雙成建議,應建立權力程序清單,即對權力運行過程進行規範,不僅國家部委要公開權力清單,省市縣的權力也應該公開,並製定時間表。

“要進一步強化民主監督、法律監督和輿論監督,建立人民群眾參與監督和輿論監督機製。”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社會和法製委員會副主任施芝鴻表示。

解決“紅頂中介”問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滿傳認為,政府要革自己的命,通過反腐敗、事業單位改革等多項舉措,徹底斬斷與第三方中介機構之間的利益鏈條;對於回歸市場的中介機構,要像對待市場上其他企業一樣,敢於監管、善於監管。

多位專家呼籲,政府的自我改革應該有“兩手”:一手是簡政放權,退出一些本不該涉及的領域,激發企業和市場的活力;另一手是在該監管的地方要堅決監管。兩手都要硬起來。

【編輯: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