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4年伊春通過營造紅鬆果林、改培榛子林、種植藍莓等小漿果,以及種植馴化山野菜、養殖森林豬等,全市林下經濟增加值實現51.5億元。伊春市還打造了“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景、冬玩雪”特色產品20餘種,全市3A級以上景區達18家。新的城市品牌正在被伊春人用實際行動擦亮,伊春林區經濟也正在向高端化發展邁進。
深化改革創新,破解體製性矛盾
伊春作為共和國森林工業的長子,建局最早,體製形成最早,並且一直沿用蘇聯的木材經營管理模式,使其成為全國第一個進入計劃經濟又是最後一個退出計劃經濟的地區。轄區的16個林業局中,有12個林業局是一套機構、兩塊牌子,林業企業無法從社會負擔中解脫出來,難以進行經營改革、產業更新、項目改造,政府也被拖入林業企業內部經營困難的局麵中,無力統籌社會綜合發展和宏觀經濟規劃,體製性矛盾成為伊春經濟發展的症結。
麵對困境,伊春人創造性提出了建立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設想,並在全國率先啟動國有林權製度改革試點,成立活立木交易市場,搭建公共資源統一交易平台;一批停產半停產企業成功回購,閑置多年的資產得以盤活,林業資源公司和文化旅遊公司等一批新組建的融資平台正在發揮作用。
為了穩步推進政企、企事、企社分開,伊春森工林區所屬中小學和教研室人員6279名已完成剝離工作,17個區局森林公安及檢法機關人員已完成了公務員的過渡工作;適合新農村、新林區協調發展的鐵力區域“1+5”、嘉蔭場縣共建模式已經形成。林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正在被提升。
伊春還製定了重點改革任務方案,大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林業綜合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完成了衛生、人口計生、食品藥品監管、市行政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等機構職能整合。
加大民生投入,破解社會矛盾
伊春林區開發初期由於受“先生產,後生活”理念的影響,在給國家上繳近2倍投資利潤的情況下,對16個林業局建設資金沒有按計劃投入。同時,伊春在興盛時期主要是為國家建設作貢獻,沒有留下積累去補償各種欠賬,進入危困時期自身發展又遇到諸多困難,無力償還欠賬。
麵對曆史的教訓,伊春人在轉型的每一個設計上都把民生問題考慮進去,使轉型成果惠及百姓。目前,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已超過60%,15萬城鄉群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6.4%的城鎮化率、56.5%的市城區綠化覆蓋率以及4.2%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在全省指標排名中一直高居前列。
伊春的城市轉型,是資源不斷被整合優化、城市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而民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受惠。伊春利用國家實施棚改政策的良機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新建住宅1600萬平方米,惠及林區25萬戶、62萬居民;重視增加職工群眾的養老金及津貼、補貼等收入,同時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麵和標準,使群眾在養老、醫療等方麵的保障更加有力。
【編輯:許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