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建:
一任性就放肆,一插手就墮落
近年來,各地高校相繼迎來大發展、大投入時期,一些高校物資采購和後勤服務資金動輒上億元,大學城的建設投資更高達數十億元。一些主管基建的高校官員與開發商、承建商互相利用,結成利益同盟,共同侵蝕學校基建項目費用,高校腐敗問題在這一領域集中顯現。
張忠元:口裏講反腐倡廉,幹的卻是腐敗勾當。對涉及人財物的部門和高層崗位人員,甚至包括校領導,我都注意談話,提出要求,對自己卻放任、放縱、放肆。在工程項目上來者不拒,甚至連人際關係還不清楚,就敢安心收受。不管金額大小,都敢通吃,也沒有想過能否為其辦事,也不推辭,沒能給別人辦成事也心安理得。
範昕建:最初在一些蠅頭小利上嚐到甜頭,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就像染上毒癮一樣,與社會上各種唯利是圖的商人從吃喝逐漸演變為權錢交易。
我插手了一些基建工程項目,謀取了私利,以至於學校基建工程建設幾年來亂象環生,一些中層幹部違紀違規行為較為普遍,校風受到影響。“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次我校一批幹部被查處,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蘇智先:我作為學校班子的班長,從2009年學校建設工作開始,就被蜂擁而至的金錢利益攻破,衝昏了頭腦,進入了怪圈,走向了邪路。另一方麵,對家人也沒有管好。我的家人在與一些部門接觸過程中,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在一些不該家人參與的場合也參加了,而我沒有及時阻止或者阻止不力,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獨攬大權: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落馬
隨著高校自主管理權的擴大,權力封閉運行的趨勢也加大。強勢的校領導藐視民主集中製原則,把“群英會”變成“一言堂”,權力過度集中,內部監督流於形式,外部監督機製缺失,尤其是基建部門權力大且缺乏應有的控製,為權力尋租提供了溫床。
蘇智先:2007年在一項融資過程中,由於對行業不熟悉,對政策不熟悉,對招商引資風險評估缺乏意識,前期調研工作也不深入,隻憑拍腦袋去做事,給學校帶來了很大損失。
曾黃麟:在新校區建設中,我沒有堅持凡事先在黨委會上討論、彙報,常常由基建委員會代替黨委進行決策,而且決策過程缺乏民主,導致監審不力,學校的發展、建設出現問題。我認為自己是學院的法人代表,權力欲望膨脹,集學校的權力於一身,成為行賄受賄的關鍵人物,成為違反黨紀國法、汙染清淨校園的罪魁禍首。
記者後記
高校腐敗不僅對科研發展不利,對人才培養、學風校風也會產生巨大傷害,是對教育公平、公民受教育權的變相侵蝕。采訪中,有反腐專家呼籲,應當從堅持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相分離的原則改革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對高校的外部審計和監督,將高校置於社會監督與法定監督之下,並加快建立高校財務公開製度,讓象牙塔多曬曬陽光。維護高校的風清氣正,須健全監督製約機製,讓高校領導幹部的權力公開健康運行。
【編輯:鄧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