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臨終關懷也需要關懷(2 / 2)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寧養院主任劉芳介紹,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臨終關懷僅停留在寧養院“醫護+社工+義工”的單一組織形式。她期待,今後的臨終關懷事業既有基金會和獨立的醫療機構來做,也能有居家寧養服務、白天服務晚上回家等多種形式。同時,多種形式之間也應互通,便於患者根據病情及時轉換寧養模式。

羅冀蘭認為,臨終關懷服務最理想的形式是,由政府公辦,在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設置臨終關懷病床,在社區設日間病房和家庭病床,加上家庭臨終關懷機構等多個層次,構建社區(居民)上門服務、專業化專家會診服務、專業化住院服務的三級網絡服務模式。

此外,《研究》進一步呼籲,我國應加快《臨終醫療條例》立法研究。此法律類似於西方國家的《自然死法案》,使我國的臨終病人能按本人意願得到或放棄治療,享有撤除維生措施和不做心肺複蘇急救術的權利,以及享有其他臨終關懷服務的權利。

人才隊伍:建立學科體係,防止“後繼無人”

在國內,臨終關懷是一個新興概念,但在國際上早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醫學分支學科。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姑息醫學科主任、四川省生命關懷協會副會長李金祥介紹,國內現在所說的臨終關懷,實際上是國際上普遍認同的姑息關懷。李金祥寫過國內最早的一本姑息醫學教科書《姑息醫學》,從1996年到2005年,寫了整整10年時間,這本100萬字的書目前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一門選修課的教材。“幾十個學生,也就隻學一個學期。”

成都市慢性病醫院寧養中心主任張涵告訴半月談記者,國內醫學院尚未建立臨終關懷學科體係,而從事臨終關懷的醫護人員嚴重不足,隻能從普通醫學專業招聘,再進行培訓。需求越來越大,醫護人員卻“後繼無人”。

“全國這麼多大專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每年畢業人數不超過1500人,而其中96%最終都不從事本行。”譚美青說,她的護理院配備醫生、護士、護工共90多人,與病人數量配比算是高的,但團隊年齡偏大,專業知識還很欠缺。

在生死教育方麵,除了華中師範大學從2005年開設本科生通識課程《死亡哲學》外,山東大學也開設了《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課程,旨在幫助青年學生了解死亡、認識死亡,從而尊重生命,梳理信仰,合理規劃人生。“總體來看,我國臨終關懷理論研究已經形成體係,臨終關懷基本理念、內容等已經形成共識。”陳曉陽說。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臨終關懷在我國或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讓每個人在生命盡頭都能選擇優雅地轉身離開”的理念,已悄然生根發芽。

【采寫記者:趙琬微、劉寶森、俞菀、董小紅、姚友明、艾福梅】

【“本期焦點”策劃、編輯:鄧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