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大改革力度 完善公共財政體係(1 / 3)

加大改革力度 完善公共財政體係

交流平台

作者:魏曉明

健全財政體製,既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體製保障,也是完善公共財政體係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客觀需要。

“十一五”以來,合肥堅持把服務發展、保障民生作為財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推進投融資體製、預算管理、資產資金管理等一係列重大改革,有效破解了建設與發展中的難題,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更好地推動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二五”時期,是合肥加快建設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和現代產業基地,朝全國有影響力的區域性特大城市邁進的關鍵時期。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如何進一步加快公共財政體係建設,進一步支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麵前一個重要而現實的課題。

一、“十一五”以來合肥公共財政建設情況

財政實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合肥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9.5%,五年累計實現1502億元,是“十五”的3.6倍。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5.1%,五年累計實現783億元,是“十五”的4倍。五年累計完成財政支出1006億元,是“十五”的4.1倍。2012年,全市財政收入694億元,增長11.3 %;財政支出572億元,增長20.5%。

調控能力顯著提升。圍繞建設發展大局,合肥市進一步整合資金,建立了統一規範、科學透明的財政支持工業、自主創新、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四大政策體係,五年累計投入資金201億元,充分發揮了財政政策的調控效應和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

民生保障力度空前。2007年啟動實施民生工程建設以來,先後組織實施12項、28項、36項、33項民生工程,財力投入逐年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計投入民生工程資金215億元,年均達到36億元,超過700萬人受益。

財政改革不斷深化。全麵推進國庫集中收付製度改革,創新稅源管理方式,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建立了政府融資統一決策、統一管理、規範執行、有效監督的管理體製,五年融集資金364.36億元,有力支持了一大批城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二、合肥公共財政建設麵臨的主要問題

財政收支矛盾仍然存在。隨著合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各方麵支出需求快速增長,財政保重點、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等支出壓力也越來越大。從收入看,國家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以及房地產調控,財政收入增長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從支出看,加大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改革,應對通脹、償還政府債務、改善民生投入不斷加大,再加上各項法定支出剛性增長的要求,財政支出壓力不斷增加。

財政資金統籌能力有待提升。目前,除公共預算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以及社會保障預算都有待完善,政府收支尚未全部納入預算規範管理,製約了財力資源的統籌配置能力。同時,預算決策與分配機製還不盡科學,重投入、輕產出現象還比較普遍,執行過程中存在進度慢、效率低等問題。另外,開展預算績效管理尚缺乏強有力的法律約束和製度保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對於支出分配和支出項目管理的參考、導向和製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體現。

公共財政管理機製仍需完善。推行預算公開評審是建設公共財政、促進科學和民主理財、提升預算決策科學化水平的重要舉措,合肥在此方麵已開展試點,但目前預算公開評審的機製和製度尚未建立,專家庫、項目庫等配套建設亟待完善。同時,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以及公務卡等財政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推進。

三、合肥推進公共財政體係建設的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改革財稅體製、完善公共財政體係的明確要求。結合現階段基本市情,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合肥將按照中央和安徽省的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完善民生為立足點,培植壯大財源,優化支出結構,建立健全財政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著力推動合肥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

具體來說,就是重點圍繞“一個中心”,建設“五個財政”。 “一個中心”,就是圍繞“組織收入”這個中心,進一步加強稅源培植與服務,提高依法征管的質量與效率,努力堵漏挖潛增收,做大財政“蛋糕”,為公共財政支出提供財力保證。建設“五個財政”,即:建設“發展財政”,不斷完善政策支持體係,大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建設“民生財政”,以公共性為取向,以均等化為主線,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集中更多的財政資源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建設“績效財政”,全麵推行預算績效管理,堅決貫徹績效優先原則,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建設“陽光財政”,不斷完善政府采購、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等現代預算管理製度,加強預算公開製度建設,推進預算信息公開;建設“法治財政”,建立健全財政法規製度,不斷強化財政監督。

四、完善合肥公共財政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是培育壯大財源,為建設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首先,完善財政收入體係。建立健全雙向約束機製,將稅收貢獻作為招商引資、“一事一議”扶持政策的重要條件,積極引進稅源貢獻大、資源占用少的項目,培育壯大新興財源。密切跟蹤國家稅製改革動向,確保稅收穩定增長。繼續深化非稅收入改革,清理整頓非稅項目,逐步建立結構合理、科學規範的非稅收入體係。其次,依法加強收入征管。完善稅源管理聯動機製,健全財稅庫銀征管協調機製;完善涉稅平台運行機製,建立稅收協作控製製度。加大非稅收入預算管理力度,積極推進非稅收入國庫集中收繳,不斷擴大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收繳範圍。第三,健全收入增長激勵約束機製。完善財政收入分級次、分部門目標考核評價體係,鞏固財政收入質量。健全財稅聯席會商製度,創新稅收征管方式,保持財政收入長期穩定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