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軍政工網戰鬥文化傳播現狀及思考(1 / 2)

全軍政工網戰鬥文化傳播現狀及思考

政工園地

作者:王誌龍

【摘 要】我軍在長期的戰爭和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戰鬥文化,它在提升軍隊戰鬥力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戰鬥文化形式借助網絡實現了質的飛躍。全軍政工網作為軍隊政治工作綜合性網站,在傳播戰鬥文化方麵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也需要采取措施進一步優化傳播文化的形式,更好地服務部隊,培養官兵敢打必勝的精神。

【關鍵詞】網絡傳播 戰鬥文化 全軍政工網

習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扭住能打仗、打勝仗這個強國之要,強化官兵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牢固樹立戰鬥力這個基本的根本的標準,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設、抓準備,確保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①培育官兵能打仗、打勝仗的精神,離不開戰鬥文化的引導。戰鬥文化,是指“在戰爭或戰鬥實踐中孕育形成的,用以激勵士氣、鼓舞鬥誌、昂揚精神的一種亞文化,是軍營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廣義戰鬥文化的內涵可以衍生到戰鬥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製度文化。狹義的戰鬥文化包括戰鬥口號、戰鬥歌曲、戰鬥詩詞、戰鬥劇目、戰鬥影視、戰鬥書籍和戰鬥信息等形式。”②在長期實踐中,我軍形成了優秀的戰鬥文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戰鬥文化借助網絡快速傳播。在我軍創辦的網站中,全軍政工網表現突出。

一、全軍政工網傳播戰鬥文化的優勢

全軍政工網的創建經曆了漫長的過程。1998年海軍創建政工網,蘭州軍區創辦宣傳文化網,“全軍宣傳文化信息網”宣告誕生。2005年,為了整合總政和全軍各級政治機關網絡信息資源,在“全軍宣傳文化宣傳網”的基礎上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網”。短短幾年的時間裏,全軍政工網有效地傳播我軍戰鬥文化。

1、豐富了戰鬥文化傳播形式

在我軍曆史上,戰鬥文化在弘揚英雄人物、提升戰鬥力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戰鬥文化作為文化的子係統,有著文化的共性,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進行傳播。

網絡傳播媒介之於文化傳播有著重要的作用。“網絡就如同人類的神經一樣,對人類的交流、交往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人們可以說,網絡是人類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文化傳播工具。”③在網絡廣泛運用之前,口號、詩詞、歌曲、報紙等都是戰鬥文化的重要形式,全軍政工網的創建豐富了戰鬥文化的傳播形式。

2、契合了當代青年官兵的心理

根據《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網民中,10-19歲的網民占24.0%,20-29歲網民占30.4%。④而80、90後官兵在我軍現有編製中占有很大比例。網絡在他們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也習慣利用網絡獲取信息。“新媒體打破了不同媒介形式之間的界限,將文本、圖片、聲音、圖像等媒介融合為一體,向受眾提供多媒體信息。”⑤全軍政工網不斷發展無疑契合了青年官兵求新求快的心理。

“全軍政工網自2005年10月開通以來,截至2006年11月20日,頁麵訪問量達3.52億次,日均訪問量近百萬次。”⑥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全軍政工網很受官兵歡迎,有些網友還在網上積極跟帖,參與討論,為部隊建設出謀劃策。

3、較好地融合了文化的美感與全軍宣傳重點

全軍政工網貫徹習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采寫和編發了相應的新聞稿件。部分稿件還是網站要聞,比如2013年4月16日《頃刻之間,“叢林語言”端掉“敵窩”》,講述了雲南邊防團在複雜的熱帶叢林地形裏,模仿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來傳遞信號,有效地開展叢林進攻戰。文中大量運用語言、動作描寫,讓讀者身臨其境。這些稿件點擊量頗高,還被編輯打上了“優質稿件”水印。這都反映出政工網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中的探索。再如《【圖文】“箭”嘯祁連礪精兵》、《“戰神利劍”是怎麼鑄造的?——廣州軍區某炮兵團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紀實》等稿件,都很好地反映出部隊如火如荼地開展軍事訓練,提升戰鬥力的情況。這些稿件采寫細致,有人、有事,現場感強,杜絕了空話套話等情況,點擊量頗高。

二、全軍政工網在傳播戰鬥文化上存在的問題

全軍政工網盡管在傳播戰鬥文化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

1、部分欄目存在“泛娛樂化”現象

為了使戰鬥文化深入官兵心中,增強其對戰鬥文化的理解,就必須在文化傳播中堅定正確的立場。在全軍政工網文化藝術頻道裏,除一些普通的信息外,還有一些花邊新聞。比如音樂頻道“樂壇資訊”中發布的信息有“揭曾誌偉與現任妻子感情:分居20年有名無實”、“鍾嘉欣力挺好友苟芸慧:她不可能是小三(圖)”、“非帥哥黃渤成‘25億帝’ 黃金搭檔央視‘耍大牌’”,⑦而這些信息點擊率很高。不可否認,部分青年官兵樂於接受這些信息。但全軍政工網宣傳主流思想,幫助大家作出高雅的文化選擇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