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練好“三功”走轉改(1 / 2)

練好“三功”走轉改

采編劄記

作者:劉冰石

【摘 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已成為新聞戰線“唱響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有效途徑。然而,作為新聞工作者,如何才能常流水不斷線,深入基層接“地氣”,腳板底下寫“生氣”,作品出手冒“熱氣”。筆者認為,必須把著眼點、著力點、著重點放在練好學功、苦功、磨功“三功”上,否則走了基層,並不代表抓住了“活魚”,抓住了“活魚”,並不代表寫出了“生氣”,寫出了“生氣”,並不代表“正能量”快速傳播。

【關鍵詞】學功 苦功 磨功 走轉改

一、練好“學功”是基礎

新聞學書籍上有個觀點叫“功夫在筆外”。這是因為,一方麵,新聞報道絕不是客觀事實“照相式”的翻版,記者的立場,思想、認識和情感,都影響和規定著他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另一方麵,新聞寫作是各種知識、能力的綜合運用,這種運用有一個信息的輸入與積累的問題,也有一個“臨場發揮”問題。這些都與記者的品德、學識、智慧、氣質、思維、閱曆以及心理狀態等密切相關,說到底都是與記者的政治修養、知識修養、思想修養聯為一體。而要加強以上三個方麵的修養,練好學功,無疑是最好途徑。就“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而言,記者更要加強政治修養、知識修養、思想修養三個方麵建設,更要打好理論路線根底、政策法規根底、群眾觀念根底、知識雜家根底,新聞業務根底。否則,其一,“走基層”變成了走過場,轉作風變成了“轉場子”,因為記者的知識理論根底不夠厚實,雖然身入“寶山”但不一定識“寶”,隻能胡亂轉、胡亂看。其二,即便記者在“走基層”中,下了深水,也抓不到“活魚”。倘若如此“走基層”,與當個“電話記者”、“鼠標記者”、“剪貼記者”恐怕相差不多。其三,即使抓到了“活魚”,但由於靈氣不足、立意不高、也不能做出吸人眼球、食之有味的好作品來。

新聞界前輩範長江說過:“記者寫一篇報道需要有廣泛的知識、深厚的積累。報道的時候,別人提供的材料要盡量少用,隻能占三分之一,其餘的三分之二應該是記者自己的積累和觀察。這樣,才能寫得深刻豐富,僅僅就事論事難免幹巴巴的。”對此,我深有感悟。在安徽日報合肥記者站從事新聞宣傳工作10多年裏,由於當時的合肥市所轄三縣四區,記者站人手又少,以致我崗位在“省層”,實際工作在基層,每年的三分之二時間均與基層打交道。開始,我總認為,自己對基層最了解,文字功底也還算可以,搞新聞宣傳豈不是“囊中取物——手到擒來”,因而在做強學功上,隻圖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對於其他知識學習不多。結果采訪時經常對專業術語聽不懂,采訪後寫起稿來角度舊、立意低。從而,寫出的稿件時有被編輯部退回。後來我把理論和業務學習作為提高自身的“養料”,把學習過程作為吐故納新手段,把學好用好知識作為新聞策劃的引航,從而在短時間內由“不熟識”成為“專家”,走起基層來,不僅“活魚”抓得住,而且,“製作”味道鮮,上稿率不斷提升。在合肥記者站工作期間,我每年都發表200多篇的鮮活稿件和圖片,其中有20多篇獲得省、市和報社評選的好新聞獎。

在走轉改活動中,我和安徽報業的同行們帶著濃濃鄉情,帶著真誠的尊重和認同,走進鄉村社區,走進農民的“精神家園”。在田間地頭、河邊山腳、炕頭小院、葡萄架下與被采訪者坦誠交談,從而學到了一些新鮮知識,掌握了生動感人的素材,也寫出了一篇篇如《摩天嶺上的特崗女教師》、《傾心為民的好支書》等受到歡迎的好作品。

二、練好“苦功”是條件

唐詩中有名句叫:“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而一位縣級媒體記者在談及多年走基層的體會時,發出的卻是“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新聞上報章”的由衷感歎。

這位在縣級新聞宣傳崗位上奮鬥了30年的記者,由於所在的縣域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南北距離狹長,三年兩頭遭災,百姓生活困難,基礎設施極差,以致成為遠近聞名的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了把全縣人民自強不息、奮力拚搏、決戰貧困的事跡及時報道出去,這位記者30年如一日,以基層實踐為題材,以基層苦樂為苦樂,以基層百姓為親人,不辭勞苦,忘我工作,先後寫下了3000多篇“接地氣”、“冒熱氣”、“有生氣”的新聞作品,推出了100多名受國家以及省部級表彰的基層典型。宣傳部門給這位記者算了一筆賬,說他30年新聞生涯路,在前20年中,每年都要有180多天時間生活在基層,采訪在基層,寫作在基層。其中有15個年頭的大年三十,都是在基層百姓家度過的。2003年,江淮地區先是“非典”盛行,後遭洪水襲擊,這位記者在長達7個多月時間裏,幾乎是每天都下到基層一線,采寫抗擊非典、抗洪搶險的先進典型,共計在中央、省、市媒體上發稿200多篇。

這位記者的實踐告訴我們,作為新聞宣傳工作者,要完成“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曆史使命,必須“撲下身子苦作伴,汗作春雨寫人生。”“走基層”必須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使命,舍得身子,吃得苦頭,常登百姓門,常住百姓家,常吃百姓飯,常與百姓談。決不能當“蒲公英”型的記者,不是在“訪”字上下功夫,而是在“走”字上做文章。2011年一個酷熱難當的夏天,安徽報業集團一名駐站記者來到淮北礦業朱仙莊礦采訪瓦斯治理。瓦斯治理,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為了真正了解這個礦的做法,除了提前上網查閱資料,做好準備工作之外,這名記者還乘著罐籠深入到這個礦的500米的井下,展開采訪。從綜采工作麵的礦工到礦裏的安全礦長,從采煤一線到瓦斯電廠,他都做了全麵的采訪。一天采訪下來,他全身已經被蒸了幾遍桑拿。在此後寫稿過程中,他用一個個文字描述的畫麵詮釋了瓦斯變廢為寶的過程,文中使用的也都是礦工們說的話。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記者不奔赴500米的井下,是很難將這樣一篇帶有科普性質的文章寫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