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老百姓的滿意作為評判標準
聲屏世界
作者:王德保
【摘 要】蕭縣政風行風熱線是由蕭縣政府主辦、蕭縣廣播電視台承辦的,2013年3月1日正式開播,39個部門主要負責人輪流走進電台直播間,解答聽眾谘詢,受理群眾投訴。同時,電視欄目《說辦就辦》緊跟疑難問題的辦理情況進行深度跟蹤報道,一時引起街談巷議,社會關注度很高。然而開播100期之後,該欄目卻麵臨著成長的苦惱,到底是怎麼回事?筆者對此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健詞】政風行風 熱線節目 《說辦就辦》
“縣級台創辦節目難,辦好輿論監督性節目更難,辦好政風行風熱線節目就更是難上加難”,這是蕭縣政風行風熱線開播前一位前輩所講的話,蕭縣政風行風熱線開播100期後,節目組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沒有迎來想像中的慶功會,而是迎來了一場討論會,引起改變的原因就是一份統計數據,準確地說是三個指標:
1、熱線電話數量在減少:3月份185個,4月份179個,5月份166個。
2、上線單位主要負責人上線率在下降:3月份99%,4月份73%,5月分50%。
3、未辦結的疑難問題在增加:3月份5個,4月份13個,5月份19個。
難道政風行風熱線節目這麼快就遭遇到成長難題了嗎?看來答案是肯定的。節目組成員不甘心熱線節目成為“一壺半生不開的溫水”、“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迅速召開一場討論。有人指責上線單位敷衍了事,回饋不及時;有人認為現今收聽廣播的人群大大減少;還有人認為縣級台不適合開辦政風行風熱線節目。第一次討論相當不成功,大家一時陷入困惑之中。
冷靜下來後,節目組再次討論,首先回到起點,重溫創辦政風行風熱線的宗旨——替百姓說話、為政府分憂。當初,縣政府主辦政風行風熱線,就是讓我們用媒體之眼發現問題、用紀律之手來糾正違規行為,為百姓解決難題。如果我們不為百姓說話,不能為老百姓解決問題,老百姓肯定不會再打熱線電話,相關單位也不會重視欄目,不僅沒有為縣政府分憂,反而添愁,節目將最終走上夭折之路,這也是很多縣級政風行風熱線停辦的主要原因。相反,如果我們做節目是站在老百姓角度上,為老百姓說話,質詢相關部門和單位,就會獲得群眾的信任和認同,熱線就不會有冷下來的危險,相關單位負責人也會重視起來、糾正不當作為,將本部門置於千萬群眾的監督下規規矩矩地履職。
縣政府專門成立政風行風熱線領導小組,就是希望把政風行風熱線和行政服務中心建設作為提高效能建設、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的兩個重要抓手,這就意味著政風行風熱線不僅有輿論監督作為武器,還有政府行政強製力作為殺手鐧。此時節目遇上成長難題,是由於我們偏離了目標造成的,我們不僅沒有正確運用輿論監督這把利刃,也沒有使用好紀律監察這把重武器。我們必須從自身上尋找原因,將老百姓滿意作為評判工作的標準,真正走群眾路線,所有行為和製度均以此開展,打造好我們節目自身強大的影響力。
統一思想後,大家紛紛開始從自身找原因。主持人首先分析自已對各部門行業的政策知識了解不夠,不能及時引導,抓住重點、要點,有時造成被上線單位牽著鼻子走的情況,另外,還由於與上線單位溝通交流多,建立了感情,有時礙於情麵,在線上不能就尖銳問題追問。外線跟蹤報道的電視記者也深有同感,表示由於學習不夠,對辦事程序不熟悉,不能及時指出相關人員違規行為,對於疑難問題往往隻聽到上線單位的解釋,卻沒有深度挖掘到原因,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輿論監督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糾風辦人員也表示自身督辦不到位,通報不及時,對部分單位和人員的警示作用也沒有真正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