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跨文化的電視談話節目如何選題(2 / 2)

二、藝術與熱愛

藝術無國界,藝術可以引發人們的共鳴,是無需語言詮釋,是可以打破語言障礙的。而熱愛是來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所引發的對於某項事物的追求與專注,可以得到不同國家人的喝彩。靳羽西做客《文明之旅》時以“美麗的中國紅”為主題,講述自己對美的追求和將中國傳統的美傳播出去的心得體會。《國際雙行線》有一期《凡花無界李玉剛》,其中李玉剛講述他去悉尼歌劇院演出時的外國觀眾的熱情,聽不懂中文的人依然欣賞來自中國的音樂藝術,說明音樂是一種世界共通的語言;《跑遍全世界》邀請來自中國和瑞士的兩位長跑達人一同就長跑這個看起來很小的話題分享自己的感受。他們都不是專業運動員,隻是長跑愛好者,講述自己與長跑的情緣。來自不同國家的嘉賓用平民視角,表達對長跑這項運動的執著,在熱愛麵前,文化差異似乎消失了。《一位歐洲貴族在中國的真實生活》說的是一位曾經有著爵位的歐洲貴族對中國的熱愛,來到中國做分文不取的外國顧問,夢想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講述他為何如此留戀中國。在《文明之旅》一期名為《昆曲牡丹亭煥發青春》的節目中,著名作家也是昆曲推廣人的白先勇先生介紹穿越600年滄桑的昆曲如何受當代年輕人甚至外國人的喜愛,昆曲雖說唱詞難懂,卻用優雅的身段、呢喃的語調唱出哀怨與悠長。

藝術與熱愛,更多的來自於人類的精神層麵。精神世界似乎總是帶有一絲玄妙的色彩,就像外國人麵對聽不懂的京劇依然能夠喝彩,而我們在聽意大利的歌劇時也能夠感受到情感的震撼;球迷對於外國球隊的衷心與支持無非是源自內心對於足球、籃球運動的熱愛與欣賞。藝術和熱愛從某種程度上將原本文化上的不通消解了,即使世界觀、價值觀、膚色、種族都不相同,但對藝術的欣賞、源自熱愛的情感是共通的。

三、民俗與傳統

民俗與傳統根植於文化之中,滲透於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每一種文化都有對自身民俗與傳統的尊重和珍惜,對於另一文化的好奇。所以民俗與傳統類的話題設置,可以喚醒受眾心中對異質文化的民俗、傳統、習慣等方麵的期待。

《國際雙行線》中《喝酒的人》一期講中國、日本、俄羅斯截然不同的酒文化。中國人喝酒更多的是為了聯絡表達感情,喝的是一種氛圍;日本的上班族下班後常去的小酒館為的是一種放鬆,是男性上班族的一種習慣;俄羅斯人喝酒最初是為了在他們國家寒冷的氣候下取暖,因而俄羅斯的酒很烈。三個國家的嘉賓暢談各自的酒文化,言語中突出了三種文化對於酒的態度的不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與對比。《文明之旅》中對於民俗與傳統的探討在所有節目話題中占的比重約為五分之一:截止到5月14日共75期的節目中,有17期介紹中國民俗傳統的話題。對於外國人而言,中國人眾多節日的由來顯得神秘而充滿故事,節目中做了4期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的介紹,節目現場的外國觀眾與主講的中國文化學者直接對話,將外國人普遍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疑問表達出來。嘉賓對節日來源、節日習俗、節日食物都有詳細的講解,事實上不僅滿足外國人對中國節日的好奇心,也讓中國人了解自己過的節日的意義。此外還有對中國禮儀、對中國的儒家傳統和孝道、中醫醫術的探討等等。這些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民俗在外國人眼中是新奇而神秘的:為什麼中國人拜年時作揖而不是握手?為什麼中國古代女的要纏小腳?臥冰求鯉的故事是中國人孝道的體現嗎?在節目中這些疑問的解開會讓外國人更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隻有對文化傳統與風俗的掌握,才能更理解中國人的現狀。同樣的,對於外國文化傳統與風俗的介紹也能夠幫助中國受眾從根源上找尋外國人處世態度、生活方式的緣由。在了解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溝通會減少不必要的衝突與矛盾,促成不同文化間的人們更好地交流。

總之,電視談話節目中的跨文化交流現象對於文化交流有著特殊的意義,不同文化背景下觀點的交鋒碰撞,不僅能夠明朗的體現出文化間的差異,甚至能夠展現出相去甚遠的文化間存在的驚人相似。因此這個類型的節目可以負載跨文化交流中的任務,具有跨文化交流內容的電視談話節目會潛移默化地開拓受眾國際視野,提高與外部世界交流的能力,這一點對於當代中國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①北京電視台《國際雙行線》欄目組編:《對話與交流》,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6)

②周寧:《永遠的烏托邦——西方的中國形象》,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22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新聞學博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