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電視新聞的審美表現(1 / 3)

淺談電視新聞的審美表現

聲屏世界

作者:王麗

【摘 要】電視新聞能真實快捷、形象生動地反映客觀現實,它的美是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統一。電視新聞工作者在研究電視新聞規律的同時,也要研究它的美學規律,用自己的“新聞眼”去發現美、展示美、創造美。本文從內容美、形式美、節奏美、意境美四個方麵分析了電視新聞美的內涵,以及如何實現電視新聞美,把現實生活中的美用畫麵充分展示出來,給觀眾以更多美的享受。

【關鍵詞】電視新聞 內容美 形式美 節奏美 意境美

電視新聞是聲畫合一的藝術,能真實快捷、形象生動地反映客觀現實,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不自覺地將自身的審美情趣、價值判斷融入到新聞報道中,使新聞成為其審美意識的載體。那麼,作為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審美載體,電視新聞怎樣才能讓觀眾感到賞心悅目,需要我們電視新聞工作者在研究電視新聞傳播規律的同時,也要研究它的美學規律。本文試對此做一探討。

一、電視新聞的內容美

1、電視新聞的根本是“真實”,是“真”與“美”的交融

“真實”是“美”的前提,對客觀真實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種審美活動。而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生命。電視新聞對時刻變化中的社會生活作出及時、客觀、真實的反映,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把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聯係起來,無論是新聞文稿還是鏡頭語言,都在真實的前提下蘊含著感性的人文情懷,這就使電視新聞具備了豐富的美學元素。當電視新聞把客觀現實迅速、及時地報道出去時,人們通過電視新聞的傳播,獲取了多種多樣的信息,及時了解了現實生活的變化,總結出客觀規律,並按照客觀規律來推動社會的發展。電視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實現了“真”與“美”的相互交融。

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在於:不僅文稿必須完全真實,而且采錄的現場音響與講話聲、攝錄的圖像都必須完全真實,必須在現場抓拍而來,不允許事後補拍,更不可“導演擺布”或“移花接木”。新聞必須全麵辯證地反映現實,對事實的說明、解釋,應符合事物的本來麵目,不能有任何歪曲或掩飾,也不能以點帶麵、以偏概全。①

2、新聞視角平民化,體現人文關懷

新聞主要展現社會生活的真相,在采寫編排的各個環節都融入了傳播者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引起受眾對實踐活動的審視、思考,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近年來,電視新聞視角漸趨平民化,一方麵,以普通群眾作為報道主角,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心平氣和地反映普通群眾的喜怒哀樂、發展命運和心理期待,切實做到姿態向下;另一方麵,在對被報道者生命特質準確把握和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重視人的精神存在、肯定人的尊嚴。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鳳凰衛視記者把新聞視角對準了災難中的個體,《陳堅的最後79小時》就記錄了災民陳堅被營救以及最後終因體力不支而逝去的過程。在人生的最後79個小時當中,堅強的陳堅為了深愛他的家人苦苦支撐,一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都沒有放棄,雖然最終還是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歌聲,留下了他的樂觀堅強和對生命的眷戀。《陳堅的最後79小時》自始至終站在尊重人、關注人的角度,貫穿著濃濃的人文關懷,觀眾在觀看這個節目時不僅痛惜一條生命的逝去,也感受到了陳堅的堅強和樂觀,生命的尊嚴和力量,心智得到提升,實現了對自身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