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晚報》認真總結在民生新聞報道上的得失,認為民生新聞要深入人心,必須從民眾關切點入手,努力把大眾關心與政府用心緊緊連在一起。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收到民生新聞報道的良好傳播效果。2011年初,政府加大力度進行安置房建設,這顯然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如果按以往的方式,多半會采取綜述性新聞,篇幅大,數字多的成就性宣傳。這種官樣文章,不會引起讀者共鳴。於是,《皖江晚報》推出“我等我家”係列報道,從拆遷後等待搬進新居的一戶戶居民寫起,生動具體,有血有肉,充分描繪出他們忍受暫時困難,等待安置房建設早日完工,過上幸福美滿新生活的那份期盼和渴望,從而從另一個側麵反映出政府不斷加快安置房建設的努力。這樣的宣傳,感動人心,拉近了與讀者的心理距離,收到很好的效果。
近年來,《皖江晚報》走民生報道的創新之路,摒棄了說教式的宣傳模式,靈活多樣,活潑生動,深受讀者歡迎。今年4月15日,推出欄目“美美有話說,鏗鏘民生行”,這種接“地氣”的報道模式,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小創新帶來大影響。這一欄目的開設,首先從內容上要求記者拿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態度,高度重視對民生工程的報道,變改材料為寫故事,沉到基層,突出現場,捕捉細節。如5月3日《皖江晚報》在1版頭條刊登的一期民生工程的報道,主題是美好鄉村公共服務體係獎補納入民生工程給農村居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記者沒有依靠相關部門提供的材料,而是走進農村,走進村民家中,親身感受村民生活的變化。通過描寫村民穀常紅一天的生活細節,反映了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如穀常紅家用上了自來水,垃圾也有人處理,門口通了水泥路,村裏建起了健身廣場等諸多新鮮的細節,讓報道真實、生動、有趣。記者用細膩的筆觸講述了新鮮的故事,遠比一般性材料更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也比乏味的說教更具說服力。
在形式上,“美美有話說,鏗鏘民生行”欄目大膽創新,引入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快板”這一傳統藝術來“說”新聞,讓新聞動起來、活起來,還以5月3日的報道為例,編輯用“快板”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說”出了新農村建設給村民帶來的變化:“穀常紅笑容掛臉上,咱農民生活變了樣。柏油路鋪到家門口,自來水接進屋裏頭。村裏垃圾有專人弄,房前屋後可真幹淨。家門口就有健身場,以前可想都不敢想。設施和環境在改善,建設的成果看得見。惠民的政策多給力,過去和現在沒法比。公共服務財政獎補,美好鄉村昂首闊步。看看今日的新農村,可真是羨煞城裏人。”在4月15日刊登的公共衛生服務給居民帶來的實惠,“快板”是這樣表達的:“公共衛生服務好,人均經費步步高。看病方便花錢少,體檢不用掏腰包。個人信息聯起網,病史病曆能共享。政策惠民覆蓋廣,流動人口也上榜。重點病症多關注,走訪跟蹤送服務。老人兒童孕產婦,幸福來了擋不住。免費體檢澤千家,健康檔案惠百姓。強化保障促民生,同築鋼城幸福夢。”運用“快板”這一藝術形式,民生工程報道更加生動形象,讀來朗朗上口,好讀易記,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