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可借助微信擴大影響力等4則
新論摘編
微信的強大在於傳播信息的方式更便捷化和人性化。簡單地說,它作為一種即時網絡通訊產品,以近乎免費的方式支持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以群聊,而且僅耗少量流量。發送語音短信使微信超越了以往手機隻能打電話、發短信彩信的單一模式,使手機搖身一變,成為一部時尚的“對講機”。在通訊網絡環境下,手機或電腦間都可以實現語音對講,還可以多人實時語音聊天。除此,它可以通過朋友圈和微信開放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能找到附近的人,還能將朋友發來的位置進行導航,甚至可以將正在聽的歌曲也“搖”到手機裏……它帶給了人們一種新的移動溝通體驗。
微信脫穎而出,補救了以往社交媒介所沒有的某些實用功能,也代表了媒介發展越來越尊重個體需求的趨勢。微信的語音對講功能豐富了信息傳遞的方式。比如,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內容通過微信的對講功能,僅僅需要幾秒的工夫就能傳遞出去,而且還能補救某些“詞不達意”的問題。盡管有每條語音不能超過1分鍾的限製,但這一功能解放了使用者的眼睛和手指。微信的這種從語音、文字、圖片到視頻的立體化溝通方式,拉近了人們溝通的距離。傳統媒體可借助微信的媒介功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譚震/《中國記者》)
重構媒體的社會心理引導功能
強化“問題意識”,重建媒體的社會責任。責任意識:媒體的行為關乎社會目標和公眾福祉,必須在乎社會上大多數人的遠期利益和追求,而不能隻顧自身的利益得失。國家意識:“輿論先行,煽動民情”是西方國家解體前蘇聯的一大利器,而今他們對中國民眾也在進行遠距離的催眠和煽動。民本意識:媒體為受眾而生。在“公眾焦慮”時代,人們更加需要媒體答疑解惑、引導方向。發展意識:社會轉型期既是社會心理的重構期,也是媒體社會功能的重構期。誰能更有效地引導公眾心理,誰就能贏得更高的公信力和更大的市場份額。
努力消除“信息不對稱”,建構社會認知全景。“信息不對稱”是社會公眾產生焦慮的一大原因,也是媒體實現有效引導的突破口。媒體為公眾建構社會認知全景,滿足公眾對社會環境了解的需求,特別是推動社會管理者從現實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地講清在社會轉型期,哪些事情的推進需大刀闊斧,哪些問題的解決需循序漸進,哪些利益的調整需通盤考慮,哪些矛盾的緩解需假以時日,並以實績讓人們有所感受,公眾才能化怨氣為共識,變情緒為力量。
契合受眾心理,創新傳播理念和引導方法。傳者要叩開受眾心扉,得心中有方、目中有人、腹中有貨、手中有法。所謂“心中有方”,即引導方向正確,以正確導向引導社會心理向正確方向轉化;所謂“目中有人”,即進行春風化雨式的情緒疏導、細致入微的心理按摩;所謂“腹中有貨”,即將引發社會焦慮的現實問題變為化解怨氣的“情緒節點”,對接現實,敢碰熱點,正視和解決社會問題;所謂“手中有法”,即有辦法貼近受眾心理,使得受眾喜聽愛看,入心入腦。(周夢媛 張聖榮/《青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