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前沿課堂
作者:韓雪
寫作能力的提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文章是人們進行社會交際不可缺少的手段。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議論、描述、說明各種事物,往往需要通過文章寫作。不通過各種文字書麵形式,人們在許多方麵就無法交流,甚至無法進行正常活動。盡管現代化的傳遞信息方式很多,發展很快,但是以書麵文字為形式來傳播信息依然是極為重要的渠道,寫作能力的高低在學生們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極為重要。良好的文筆可以提升自身的氣質,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寫作對我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學生的寫作能力雖然是當今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之一,但是大多數學生們的寫作水平卻不高,在考試中作文得到的分數也僅僅是中等。那麼既然作為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為什麼學生的寫作水平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傳統的、不恰當的教學方式,使寫作能力提升的效果並不明顯。本人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經過對於平時的工作經驗研究,認為如果想要高效率地提高寫作能力,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開拓新的教學模式。歸結起來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麵。
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在學習中,被動的接受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隻有激發學生們主動學習的熱情才能促使學生們更好的去學習。那麼該如何去激發起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的投入到寫作的學習之中呢?在本人看來,若想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則先要激發他們對於寫作的興趣。
不少的學生喜歡看一些雜誌,小說等等,反而對語文中的寫作很排斥。說明他們對於文字還是感興趣的,隻是不喜歡課堂上的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經常引用學生平時所閱讀的小說、雜誌中的片段,用詞,寫作手法等等。學生在課堂上聽到了自己平時所喜愛的雜誌,必定會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欲望,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提高。
二、幫助學生樹立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
詞彙量的積累是寫作能力的關鍵,不少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詞彙匱乏,毫無表現力可言,這是由於學生們腦袋中的詞彙量積累較少的問題。要寫好一篇文章,沒有豐富的詞彙積累是無法完成的。而積累詞彙量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閱讀。在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感知語文文字的知識和規律,既可以“熟練”文章的條理結構,又在讀的過程中開闊了視眼,訓練了思維,增長了知識。
蘇軾曾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便是讀和寫的關係,在達到一定的閱讀量以後,自然會形成一種寫作的感覺。在寫作時,腦中便會出現之前讀過文章中的好詞好句,經典段落,還有一些好的寫作手法,從而使寫作增色。
而且詞彙的積累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累。特別是在學生的青少年時期,這一時期正是打基礎的時候,而且記憶力強,不容易忘掉。如果在這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必定會對學生日後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開展“多樣化”寫作訓練——培養學生自主作文能力
傳統的寫作練習都是老師指定題目,讓學生們來寫,然後再進行批改。可是殊不知學生卻對老師給的命題題目毫無興趣,寫也是匆匆了事,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寫作。一般寫作的題目也十分老套,不是關於勤勞,就是關於勇敢,再不就是關於合作,毫無新意。學生們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自然會產生排斥感。所以我認為,應該推行寫作訓練的多樣化,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這樣的做法必定會起到好的“化學反應”。
在寫作課上,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揮,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隻要要求字數達標和文章有主線便可。這樣一來,便可以解放學生們的思想,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擺脫了老套的題目的束縛,學生們便有了充分的自主權,他們可以敘事,也可以抒情,隨心所欲的寫自己想寫的,說自己想說的。極大程度上給了學生們寫作的自由。
這種多元化的訓練,不單單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可謂是一舉兩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作能力的提升,不是在短時間內所提升的,需要的是長期的積累和學習,更需要老師對於學生的耐心的指導。“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好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的積累經驗,做到與時俱進,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可以更簡單,更高效的學習。
綜上所述的三個方麵,是我在平時的工作中,所總結出來的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經驗,希望各位同行看了以後,可以為你們提供一定的幫助,也歡迎各位同行提出批評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