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2 / 2)

(2)與斜坡長短有關,斜坡越長,衝出去越遠;

(3)與坡麵有關,坡麵越光滑,衝出去越遠;

(4)與車子重量有關,車子越重,衝出去越遠;

(5)與車型有關……

(6)與輪胎有關……這樣讓學生自己假設,更能激發學生的觀察、思考。在這些教學活動中學生明顯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科學的主動性。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2.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掌握基本的科學觀察要領

按照新課標要求,指導學生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即用眼、耳、鼻、舌、皮膚去直接感知事物的特性。如蘇教版三下《固體和液體》單元,我們就要實現讓學生能用感官判斷物體特征,如大小、輕重、形狀沉浮,並加以描述。在三下《觀察與測量》單元《觀察》一課時,我先是限製學生感官觀察。

師:下麵我們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來判斷黑色塑料袋裏裝的是什麼?(課前準備好用橡皮筋紮好的黑色塑料袋,裏麵裝好蠶豆種子。)

第一步操作:不能打開袋子,隻能依次在塑料袋外麵輕輕摸,憑感覺判斷袋子內的東西。

第二部操作:袋子仍然不能打開,可以把手從解開橡皮筋的袋子中伸進去輕輕地摸比較,眼睛仍然不能看。

第三部操作:打開袋子,把裏麵的物品拿出來,用多種方法去認識、去感知這個物品,小組內依次觀察並交流。

最後師小結: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剛才,大家利用我們的感覺器官了解了蠶豆的樣子和特點,去區別蠶豆和其它物體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一切活動就叫做觀察活動。

3.引導學生記錄、分析,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首先,充分利用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特別是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信息記錄下來,這是科學觀察得以實現的條件之一。我經常鼓勵學生:“你們很會觀察,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但是你怎麼才能讓別人和你分享這些呢?是不是應該寫一寫,畫一畫,讓別人一看就明白呢?”特別是三年級學生更喜歡用簡圖和數字描述觀察到的內容和數據,我平時就主要讓學生觀察周圍事物,把教學重點放在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上,保證學生學得快樂,學得充實。

其次,注意“觀察”與“思考”相結合。隻有在觀察過程中,一邊觀察,一邊運用你的思維,才能加深對事物的印象,便於理解、記憶。如果隻“觀”而不“思”,事物猶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在頭腦中不會留下什麼印象。

小學科學教材的內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常見的科學內容,主要以觀察周圍事物為學習方法。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需要不斷地探索,以培養學生觀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觀察興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袁優紅.小學科學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J】.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8)

【2】許春良,冷居豐.科學思維:小學科學的價值追求【J】.江蘇教育研究,2014(06)

【3】劉吉.引領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體驗科學【J】.小學科學,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