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養花日記中複蘇學生的作文情感(2 / 2)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小小的養花嚐試,收獲超過預設。童心童真童趣盡顯,讓我想到了現實中習作教學的種種現狀。為了完成教材中的習作任務,老師不得不布置學生寫沒有實踐也沒有體驗的“假文”;為了應付名目繁多的征文,老師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允許學生“剽竊”“美文”;為了應試多得幾分,教師不得不同意學生“複製”“粘貼”作文選上的“優秀作文”,甚至慫恿學生分類背誦“名篇”。學生習作不能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提起習作畏難,做老師的怎樣扭轉這尷尬的局麵呢?

一、創設情境——讓習作興趣自然發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時同樣的事物,換一種形式,激發人們的興趣,做起來則事半功倍。兒童畏懼習作,不是他們缺少豐富的生活,沒有素材可寫,而是對習作本身缺乏興趣。創設有效的情境是學生興趣的催化劑。

【案例】“XX的自述”(蘇教版四年級上冊)

到11月,天氣漸漸冷了,孩子們養了兩個多月的花,也因寒流的到來出現各種不同的狀況,他們的心被花緊緊牽著。我想就讓學生來寫花的自述吧。

孩子們訴說著自己對花的不舍,傾訴著自己對花的眷戀,回憶起自己養花的快樂。

這,不能不說是學生基於長期對花的觀察、記錄後在特定的情境中,有了傾吐的需要,以達到內心的平衡。教學中,盡管沒說出“寫作文”的字眼,但學生已經很自然地完成習作。老師匠心獨運的設計,可讓學生達到自然的真情流露。

二、源頭活水——使習作激情濃鬱迸發

習作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很多專家學者認為豐富學生校內外生活,是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手段。寫作說是寫出來的,還不如說是做出來的。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難以忘懷,既能加深學生對自我情緒的體驗,還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樂於表達的習慣。

【案例】“寫一份植物的研究報告”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

學生語段:

嗬,今兒我可真開心,丁香花長得多好呀!看,小葉子越來越綠,莖也越來越壯了,現在,我仿佛已經聞到了它的香氣,看到了它的花朵。

可是,它也有一個不良症狀,有幾片葉子發黃了。我知道,一株不行,下一株也會跟著倒下去的。不,我不能讓丁香花死去,它是我們班最後的希望之花了!

我決定回家查一下資料。哦,原來是土缺少溶性鐵和陽光太少造成的,明天,我就要把這個消息告訴老師。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留存探索的體驗,才能獲得不竭的創作源泉。

三、評點激勵——令習作園地萬紫千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對於觀察日記,我批閱時盡可能用符號、批語放大優點,利用板報摘抄學生原創的優美句段,通過“鳳凰語文論壇發帖”、校報發表、征文參評等方式進行肯定與表揚,既保持了學生對觀察和習作的興趣和信心,也達到了練筆的目的,讓班級學生習作的園地裏呈現出萬紫千紅春滿園的喜人景致。

聆聽,方能聽到兒童生命成長花開的聲音;等待,才能看到孩子們內心深處的詩情畫意。讓他們學會觀察、習作,能夠“我手寫我口”“我手抒我心”是我不懈的追求。雖然蝸行在路上,但我已經啟程,我相信最美的風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