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教學淺談(2 / 2)

四、詩歌教學應注重理字詞句的賞析

教材所選古詩詞都是名篇佳作,語言凝煉,音韻優美,含義深刻,很難理解。其又尤其講究“煉字”,古有“吟成一個字,撚斷數根須”之說,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美談,都說明煉句的講究和艱難。加上詩歌字詞的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用典現象和押韻的關係,能否準確、生動地釋詞解句直接影響到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領悟。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應該注重對關鍵字句的反複探究、體味。

那麼,如何來賞析字句?首先應該從詩歌中關鍵字句入手。抓住關鍵詞語運用聯想和想象,通過對各種物象的勾連,再現詩中形象,在體會詩的意境中感受詩人的情感和哲理。如“潭影空人心”中的“空”字,解釋為“使XX一掃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雜念一掃而空。一個空字,把自然之景和人的品質聯係了起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的一個“潛”字,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而又默默無聞的美好品格,從中也折射出詩人杜甫關心天下蒼生疾苦的善良情懷。當然,這裏還要更多借助和發揮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因為詩歌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有限的,往往局限於某一方麵,或某一層麵,而讀者則可以通過想象補充、豐富其內涵,正如劉勰所說:“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從而獲得更高的藝術享受,更深層次體會作者在詩歌中蘊藏另一層麵的含義,這樣更能抓住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的意旨。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通過對字句的賞析,加上豐富的想象,可理解為有三層境界,“孤帆”一層,“運影”一層,“碧空盡”又一層。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漸漸地,連他的船也望不見了,隻能望見孤帆一片,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見了,隻看見隱隱約約的帆影,李白還在岸上望著。③最後連帆影也在碧空裏消失了,李白還在岸上望著,隻看見長江默默無語地在天邊流著。這是多麼深厚多麼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通過這樣的賞析理解,對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就更能充分的體會了。再如“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這就需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了。

五、詩歌教學應理解詩歌情感,深挖詩歌意境

意境是客觀物象同作家主觀感情高度融合的結晶和語言呈現。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高明的詩人總是能透過簡短的文字傳遞無比豐富的內在信息。要知道這些信息,必須透過詩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詩歌的意境。

把握詩歌的意境,可以從關鍵字入手,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中,一“競”字既寫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狀態,與形容鷹飛得矯健有力的“擊”字和形容魚遊得自由輕快的“翔”字相呼應,又體現了作者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昂慷慨的情緒。物象鷹、魚等充分的展現了新中國下人民自由生活的快樂情景。把握詩歌的意境,也可以從詩歌中的景物入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裏的“明月”也已經成了思鄉懷人的象征。把握詩歌的意境,還可以從人物的動作神態入手,如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中“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這些動作神態,將分別在即的兩人內心的千言萬語,不忍分別的深厚之情,隱於言外,充分的表現了離別的痛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