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的放矢,“攻克”記敘文寫作(2 / 2)

例如,在“我能行”的作文練習中,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這是一道奧數題,我平時就很怕做奧數題,因為覺得自己在平時的學習中基礎還不夠紮實,對於老師布置的這一道讓中等生跳一跳的奧數題,我完全沒有信心,感覺難以下手。在試一試的心情下,我開始重新審視這道題目,如果是平時的練習,我肯定是選擇放棄了,但今天我決定試一試,露一手。突然我發現,原來在已知條件中還蘊含著另一個隱含條件,一下子我就找到了解這道奧數題的決竊。

在這一段表述中,初看好像問題不大,事情原委也算表述清楚。但如果把這段表述重新定位表述的重點,突出“我”在麵對這道奧數題的心理變化,從猶豫、矛盾到下定決心,從無從下手到眼前一亮的心理轉變,突出心理描寫的細節,可以更能突出“我能行”的文章主題。

三、“情”:情真意切,美化語言

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記敘文或記人或敘事,必然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鮮時有態度,或悲或喜,或同情或厭惡,在表達方法上也或是追憶往事,也或是懺悔升華,這些能表達作者心聲的文字隻有情真意切,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因此在文章寫的具體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文字表述做到情真意切,用“情”美化自己的語言。

例如,一位學生在追憶往事的作文中這樣寫道:

我已經不記得外婆的容貌,但對外婆一頭的銀發卻記憶猶新,我還記得外婆獨自坐在太陽底下時,那一頭白發顯得格外耀眼。還有外婆最拿手的烙餅,吃起來讓人久久回味,連我同學都說又軟又好吃。外婆在世時,還親自為我納底做鞋,純手工的布鞋穿上腳又輕又軟。站在鄉下老家的門口,我似乎又看到了與外婆在一起的童年那段美好時光。

對於這一段追憶往事的文字,學生基本上運用了較為準確的文字來進行描述,但閱讀下來,總覺得文章似乎不夠打動人心。學生隻是在為了回憶而回憶,為了描寫而描寫,缺乏了必要的真摯情感,文章自然上升不了高度。如果再適當加上表達技巧和細節化的處理,就能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改文為:

雖然,我對外婆的記憶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但是,她的一頭銀發在太陽的光輝下依然那麼耀眼;雖然,外婆已經變得遙不可及,但是,她那最拿手的烙餅,依然那麼讓人回味;雖然,外婆已經與我陰陽兩隔,但是,她親自為我納底做的鞋,卻記錄下了我童年所有足跡。站在鄉下老家的台階上,我似乎又聽到了自己在外婆身邊的那一串串笑聲。

改動後的文章更加突出了一個“情”字,以一連串的排比句做到以情動人,使文章情感得以渲瀉,效果大有不同,也算是邁上了一個較高的台階。

正所謂“文無定法”,對於學生的寫作指導,我們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幫助學生掌握記敘文的寫作要素和方法技巧的基礎上,更要引導學生做到真情流露,寫出自己的感受,多閱讀,多吸收,並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樣才能寫出富有個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