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讓幼兒做老師的小助手,請小朋友幫老師分發學習用品。例如:分手工紙或畫紙,老師便請每組一個幼兒先數一數自己組的人再按自己組的人數數出相應的紙張並分發給每個幼兒。
四、數學在區域活動中的滲透
區域活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很好途徑,在區域活動中,通過活動材料可以促進幼兒自主學習。
1.與主題結合的數學區域活動。我們在主題活動的大背景下,提出了數學區域活動與主題中的集體數學教育活動相整合的主張,即結合主題活動來設計我們的數學區域活動。如主題活動 “六個好寶貝”,其中有一個集體活動是“1個和2個”,目標是通過尋找身上的寶貝來辨別1個和2個的數量對應關係。在上完集體活動後,我覺得有很多孩子對這個對應的數量關係沒有很好的掌握,老師也不能有針對性的指導,所以,在後來的區域活動中,我又設計了一些便於孩子操作和遊戲的材料:一些五官的卡片以及點子卡片,指導孩子進行很好的互動合作遊戲。又如在“顏色碰碰樂”主題活動中,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操作材料供孩子進行顏色方麵的感知:插花、釣魚等。通過這樣的一些區域活動,既達到了教學目標,又為老師提供了個別指導的機會,也讓每個孩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2.投放具有層次性的材料。材料的層次性是指教師從兒童數學發展水平的差異出發,在材料投放上體現梯度和層級。以適應不同兒童的發展需要。如在進行“插花”的操作活動時,我在孩子操作時針對孩子的特點有目的地指導,如對已經認識顏色的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就重點指導他們的分類能力,可以把各種顏色的材料都混在一起,讓他們操作分類活動;對能力弱的孩子,就不能把各種顏色的花混合放,而是把花分出來,讓他們通過顏色的對應來進行插花,並且重複地說出顏色的名稱,如插一朵花就說“我插一朵紅顏色的花”。鞏固顏色的認知。又如在“釣魚”的遊戲中,有的孩子動作發展以及堅持性都比較差,那我們就提供一種顏色的魚供他們專門練習釣魚,重點促進他們的小肌肉動作發展,培養他們的意誌力和堅持性;而以下能力強的孩子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釣魚,而是對魚的數量、顏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我們就會提供各種顏色的魚,讓他們釣到魚後還要給魚按照顏色來分家,或者進一步增加難度,提供有點子的籃子,讓孩子們按照相應的點子來釣相應數量的魚。這些都是不同層次材料的一些嚐試性做法,它為各個不同層次的孩子提供了各自的發展的平台。
生活中有很多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教師要積極去思考創造。幼兒對數學的學習依賴於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複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隻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並自我建構以獲得發展。當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數學就自然地產生了。同時這種以科學、客觀為基礎的思維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來。
【參考文獻】
【1】王誌明.幼兒園教育活動與研究【D】.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4)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