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哪裏還有“冰火兩重天”的話,現在當數北京城莫屬了。
這裏說的“冰火兩重天”,並不是說天氣,是在說北京城裏的怪事兒。
說是怪事,其實也談不上,如果問問北京城的老百姓,他們會悄悄說,現在的北京城跟崇禎年間差不多了。
當初崇禎朝的官員們把多爾袞將錯就錯地接進北京城,北京城就成了大清朝的國都。
按說大清朝定鼎北京之後,還是采取了一些有利於恢複生產的政策,頭兩年除了剃發易服之事弄得人心惶惶,北京城的百姓們還是認為大清朝廷比崇禎朝的橫征暴斂要好上不少,慢慢人心也就定了下來。
結果大清攝政王貪心不足,妄圖一統天下,一統天下無可厚非,卻非要對我漢族百姓舉起屠刀,若有不服者,屠城之舉屢現,乃招至上天震怒,派來幾位天使拯救漢族百姓。
幾位天使雖不是神仙,但用的卻是神仙手段,豫親王就在揚州城下折戟而歸,從此大清朝似乎就走了下坡路。
後有大清“巴圖魯”鼇拜率軍對南京城拚死一擊,竟滅了南明朝廷,當時的北京城可真熱鬧,那些沒見識的人仿佛覺得天下已經大定一般,卻沒想到比南明朝廷厲害得多的南京政府出現了。
北京城的百姓們一開始並不知道“政府”是啥玩意兒,但時間久了,大家也都明白了,其實這政府與朝廷差別也不大,都是管著天下事的,隻不過沒有皇帝罷了。
這南京換了個“政府”,天下就再也沒有安寧的時候,似乎天天都在打仗,普通老百姓也管不了更多,隻要仗不打到家門口,日子總是要過的。
過日子總要分過好日子和歹日子,但北京城裏城外的百姓這些年似乎就沒過上過好日子,看看幾個城門外那成堆的乞丐就知道了,老北京會告訴你,這跟崇禎年間差不多。
其實這些乞丐並非都是流民,不少人還是有田有地的,隻是正值青黃不接之時,朝廷卻在大肆征收軍糧,不少百姓家裏的種糧都被搜刮一空,更談不上糊口了,不能呆在家裏餓死,到京城皇城根下乞討雖然丟人,但有時會遇到個把善人,總能吊著命。
老百姓們不知道為啥朝廷會這麼缺糧,按說這兩年總的來說也算風調雨順,不象崇禎朝那樣老天總是不開眼,半年時間都不下一滴雨。
多爾袞當然知道為啥北方這麼缺糧,自從滅了南明朝廷,南京政府不肯承認與南明朝廷達成的開放運河的協議,從那時起,京城的糧價就一天貴過一天了。
西北諸省雖然這兩年老天算是開了眼,再也不缺水了,但這些省份都是連年戰亂,幾乎是十室九空,空有田地卻無人耕種。再說即使這些省份有了糧食,再運往京城,那也在路上就消耗了大半,哪裏供得上北京城。
好在洪承疇那裏還算爭氣,自從占了兩湖之後,把這兩省經營得不錯,這幾年京城就指著兩湖的糧食維持著。
多爾袞是在京城的糧價漲到三兩多銀子一石的時候起了撤回關內的心思,他並不知道即便是退回了關內,南京政府和那位天使大都督會不會就此放過他們,多爾袞估計他們不會,因為他在《中華日報》上看到過“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句子。
這個念頭一起當然就會跟身邊的人說說,多爾袞甚至都跟範文程談過這事,範文程不置可否,自從吳三桂叛逃大清之後,他現在已經很少建言獻策了。
讓多爾袞和眾多滿人大臣沒想到的,這個消息剛剛傳出去,皇上那兒就收到了無數的奏章,內容無非就是大清遠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現在也遠不是談撤回關內的時候。
皇上收到這樣的奏章並不稀奇,稀奇的就是這些奏章竟全是漢臣們寫的,一個滿臣都沒有。
多爾袞在武英殿裏給小皇上說的時候還帶有一些自豪,說大清朝廷甚得人心,看這些奏折就知道了。
大學士馮銓的奏折就寫得花團錦簇,他從大明朝氣數已盡說起,說大清皇帝入關奪取天下乃是天命所歸,盡管目前朝廷遇到了些困難,但這些困難隻是暫時的。
馮銓在奏折裏說,南京政府的那幾個頭頭腦腦的,幾個所謂的“天使”他在南京都見過,除了會擺弄一些奇技淫巧的東西,不過都是平常人,大清朝廷有聖明的皇上和皇叔父攝政王的英明領導,沒有懼怕他們的理由。
馮銓還從曲阜孔家派人不遠千裏來找投靠朝廷,分析出南京政府不尊聖人之道,時日久了,必為天下讀書人所摒棄,其必不得長久。
如果說馮銓的奏折隻是從理論上分析了大清朝廷的神聖性、合法性和南京政府的妖孽性,以此來判斷大清是不可戰勝的,那麼有些漢臣在奏折裏切切實實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多爾袞已經讓人把這些建議分門別類,準備召開專門的廷議來考慮是否施行。
當著小皇帝的麵大家都沒說,不過當小皇帝退下去之後,索尼就毫不客氣地指出:“不要以為這些漢臣都是為了我大清的,隻不過南京的那幫人過來了,他們就再也沒有官做了。前明朝的大臣們他們都是挑著用,這些漢臣在他們眼是算是‘漢奸’吧?又怎麼會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