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六十八歲的劉宗周在曆史上因為南明朝廷被滿清所滅,對明朝官員紛紛投降滿清失望之極,最後於紹興老家絕食而死。
現在曆史已經發生了改變,南明朝廷在揚州軍幾次大勝之下,南明小朝廷至少在短時間內危急是沒有了,劉老先生的絕食行為自是也不會發生了。
劉老先生雖再也不願到馬士英把持的小朝廷為官,但對史可法的邀請卻並沒有拒絕,他也聽說了揚州與朝廷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也想過來看看。
劉老先生對“揚州新政”中的兩條尤其意見最大,一是鼓勵工商的政策,老先生認為若此政一出,則人人逐利,長久以往,則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綱常不再,其惡果日後難以想象。
其次是對官員的一係列製約政策,劉老先生在崇禎朝時就指出過,認為崇禎朝求治太急,用法太嚴,頒布政令太頻繁,升降官員太草率。大臣們因害怕獲罪都文過飾非,不願盡職盡責,所以雖有人才卻不能發揮作用,雖有將領卻不會帶兵,雖有士兵卻不能殺敵。劉老先生認為當務之急是收拾人心,而收拾人心首先應從寬待官吏開始。
劉老先生認為揚州新政中的官員任職條例,比崇禎朝對待官員更為苛刻,為官者不得時時小心翼翼,否則隨時可能觸犯,如此為官,豈能盡職盡責?
在一次公開的討論會上,劉老先生引經據典,一番之乎者也說得羅劍雲裏霧裏,很些有狼狽不堪,劉老先生甚至指著羅劍說他“不學無術”,這讓反對派們很是暗中開心了一番。
劉老先生對揚州玻璃廠也是極為不滿,認為其生產之物,除了引導奢糜之風,對百姓生活無甚作用,他老人家就不許家人購買一件。
對這個問題倒是史可法首先開口跟老先生解釋,玻璃廠除了生產玻璃和鏡子,也能生產望遠鏡、透明的容器等物,於科學研究之道大有益處。
而史可法提出的科學之道又與老先生的理念不合,又是一大段引經據典的評價,弄得史可法也很是難堪。
對待這樣德高望重、極有氣節卻又固執得要命的老先生,羅劍也是無奈之極,話說重了不行,說輕了他又聽不進去。
其實劉宗周“慎獨”的理念也並不太為時人所接受,崇禎皇帝就認為他的政治觀念虛無飄渺,並無一實策可用。現在一幫人圍在老先生周圍,是因為他反對一些新政,這恰好迎合了這些人的想法。
本來黃宗羲對劉宗周的學說極為推崇,以前也曾把劉宗周與王陽明並列,認為其已達聖人之列,但聽了劉宗周在討論會上所說,下來後也跟柳蘭和顧炎武說,劉老先生務虛已近極致,對揚州的發展並無一絲一毫用處,大都督完全可以不聽其言,對新政就要象張居正那樣強行推行。
但羅劍並不準備這麼做,以目前羅劍和史可法在揚州的一言九鼎,強行推行新政,當是能夠施行下去,但羅劍不想開了這個壞頭。
討論擴大到了士人和社會賢達階層,一些在地方稍有威望的讀書人和士紳也被請了過來,原定半月一刊的《揚州半月刊》也在柳蘭和顧炎武等人加班加點之下,半個月之內加印了兩期,除了隨時召開的討論會外,幾派也在報紙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對有些失控的局麵,史可法極為擔心,找到羅劍說出自己的擔憂。
“興華,你確定這麼做不會出大亂子?”
“嗬嗬,憲之兄,你不必擔心,隻要軍隊不參與進來,亂不起來的。大家多爭論是有益的,真理愈辯愈明嘛,隻有大多數人的思想統一了,新政的施行才能真正的貫徹落實下去,強行推行的結果隻能是人亡政息,張居正張大學士的教訓,咱們不能不汲取啊。”
“隻是官員們都聚集揚州,時間久了,地方的管理恐怕要出問題啊。”史可法說道。
“現在正值冬季,事情相對較少,如果不趁這個時間統一思想,待明天開春了,事務多起來了,就更沒有時間了。”
盡管羅劍也想盡快把新政貫徹下去,大家齊心協力抓發展,但幾千年來形成的固定思維模式想要轉變卻是極為艱難。
隨後發生的事情就讓羅劍大為光火,起因是以黃得功和劉肇基為首的一幫將領們派人到揚州,公開支持揚州新政。
軍隊將領的公開支持頓時讓反對新政的聲音小了下去,但這並非羅劍所願。
羅劍就任淮揚大都督之後最嚴厲的一道命令下發到了各部隊,這道命令隻有一個意思,軍隊的責任就是為國作戰,絕不可以幹涉政事,今後若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將勒令幹政者退出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