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羅劍是想說明朝為何滅亡,但又怕二人接受不了,才換了這麼一個折衷的說法。
“興華是想說我大明亡國的原因吧?”史可法長歎了一口氣,低沉著聲音說道。
“先帝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我認為此一言盡可說明原因,興華認為如何?”任民育說道。他的意思是崇禎皇帝的遺書中說的“我自己做得夠努力了,但上天不保佑,到處是天災,再加上群臣腐敗之極,才使大明江山不保。”
明朝末年,適逢地球進入小冰河期,到處幹旱少雨,許多百姓無法生活下去,這才揭竿而起。而明朝末年官吏的腐敗更是聳人聽聞,其行賄受賄乃至索賄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官員辦事不力、不堪用命、敷衍塞責、虛與委蛇等等不一而足,再加上朝廷內有起義軍,外有滿清,腹背受敵,可以說崇禎自從當上皇帝,就沒過上一天舒心日子。
“時澤兄說得很有道理,但我們分析問題一般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起決定性的作用,外因起輔助性作用。時澤兄剛才說的我認為隻是外因,而內因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說到這裏,羅劍頓了一下,看了看二人反應。
“哦,還有其他原因?興華,快說來聽聽?”史可法一聽,來了興趣。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把整個社會一般分為三個階層,第一階層是皇帝及依靠皇帝生存的這些人,宮裏的所有官員加上宮女太監,皇家宗室裏的人,都是這個階層的;第二階層的就是士大夫階層了,這些人包括各級官吏以及民間士紳等;第三個階層就是草民階層,也就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了。這點兩位可認可?”
見二人點頭,羅劍接著說道:“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依靠第二個階層的人來統治這個國家,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情況下,第一階層和第二階層的利益關係是一致的。而草民階層也就是最底層的老百姓,如果沒有各級士紳和官吏的管理,這些草民看起來就是一盤散沙,而一盤散沙是沒有多大破壞力的,但整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財富恰恰又是這些最底層的草民創造出來的。”
羅劍拿起杯子一邊喝水一邊組織著語言,見二人都用著急的眼光看著自己,這才接著說道:“一般在一個朝廷開國之初,皇室這個階層人數都不是很多,這第一階層所占據的利益比例在這個時候都不太大,皇帝名義上富有四海,事實上能掌握的財富並不太多,因此在這個時候第二階層能夠掌握和分配的利益相對比較多,能夠分配給草民的利益也相對比較多一些,這個時候三個階層之間的矛盾並不尖銳,而每當這個時候都是一個朝廷或者國家最為強盛的時候。”
“華夏幾千年以來,很少把科學技術上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來認識,這就造成一種現象。”
“什麼現象?”羅劍話還未說完,任民育就著急地問道。
“因為生產技術一直在低層次上徘徊,整個社會的整體財富增長是極為緩慢的。換句話說,就是這麼一塊大餅,大家想來想去的都是如何能夠多吃一點,卻很少有人去想如何把這餅子做大了。”羅劍用手比劃了一下說道。
“大明從立國到崇禎年間,國祚二百七十多年,朱氏子孫據統計已近百萬,盡管不是每個子孫都有親王或者郡王的稱號,但是利用宗室身份,這些人掌握的土地和財富已是天數。這些財富已經在這個大餅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二位可認同這一點?”
二人都是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這些宗室中人是不用交納各種捐稅的,也就是說這些人除了消耗,對國家無一絲一毫的貢獻。
“那麼這個大餅就被生生劃去了一大塊,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官吏和士大夫階層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對大餅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第一階層和第二階層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的要發生了,這個矛盾的表象是各級官員腐敗成風,人浮於事,懶政惰政,其本質是利益的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