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奔跑吧,故宮!(1 / 1)

奔跑吧,故宮!

卷首語

最近有個名詞很火,叫“故宮跑”,說到底還是“拜”《清明上河圖》“所賜”。

因為近段時間以來,“石渠寶笈特展”正在故宮武英殿和延禧宮舉辦。尤其是《清明上河圖》,係10年來首次全卷鋪開展出。難得一見,人氣爆棚很自然,於是本應不緊不慢的看展卻變成了賽跑,那一刻,人人都恨不得自己是博爾特“附體”。有評論打趣道,此時若蹲守午門邊上賣球鞋,沒準還真能小賺一筆。

雖然筆者沒有親眼目睹這樣的“壯”況,但從媒體報道、輿論熱議以及微信“朋友圈”轉發中,依然能對“故宮跑”的熱情洋溢感知一二。而針對這一現象,有人認為故宮考慮欠周、安排不力;也有人指出,同期展出的《遊春圖》、《伯遠帖》、《五牛圖》、《臨韋偃牧放圖卷》等珍品,從藝術成就上說,有的並不輸《清明上河圖》,甚至是超出,相比卻受到冷落;也有人指出,中國從不缺乏的就是跟風,一些人不懂裝懂地看過展覽,酸文假醋地發個“朋友圈”,就感覺自己“高大上”了起來,這種行為其實是“假文藝、真‘綠茶’(網絡流行語)”。

聽起來的確各有各的道理,不過,當全民觀展變成全民話題,一定非要不罵不快麼?

未必。筆者最想問的是,為什麼《清明上河圖》會如此深入人心?追根究底與幾代人從小所接受的教育有關。當大大小小的曆史文化考試中都離不開它的身影時,相信對此再不感冒的人也能記住這個名字。另一方麵也與長期以來媒介對其的宣傳力度不無關係,比如隨便搜索“傳世名畫”、“古代十大名畫”等關鍵詞,一定少不了它。再從心理認同上來看,《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市井生活的繁華,生機勃勃,也就是“討喜”。藝術同樣有大眾與小眾之分,普通百姓更偏愛的當然不會是“陽春白雪”。

如此看來,即便擠破頭皮、也要看一眼《清明上河圖》真容的心情不難理解。甚至可以說,是民眾的整體意識在提高,這絕對是好事。有人認為,北京故宮“有宮無寶”,但此番寶物的亮相、人氣十足,倒是粉碎了某些人的淺薄見識。莫非真要出現故宮連“壓箱底”的珍品都產生不了吸引力、門可羅雀的場景,才屬正常?

鑒於此,與其第一反應是質疑,倒不如多想想從這樣的展覽效果中,我們能看到什麼,民眾渴求什麼,缺乏的又是什麼?比如我們的基礎文化教育是不是仍需要在普及程度上進一步拓展範圍,讓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曆史有更深的認知。

畢竟,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毫無疑問,當這些認知更加清晰,“故宮跑”也就不會再是新聞。偏愛《清明上河圖》不是沒文化,隻是某種“缺失”的顯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