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麻衣赤足,背負長劍,行走在天地間,循著荒野小路,渴飲山泉,饑食鳥獸,自長安東行入關,翻越潼關,熊耳山,來到了嵩山山脈少室山裏最為險峻的三皇寨。
插天而立,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顯得其險無比,三皇寨是嵩山最高峰,乃是少林寺的地盤,向有高僧大士在此隱修。
“師傅!”李榮衣衫襤褸,但步履強健,精氣內蘊,短短半個月,氣質有了奇異的變化。
普惠身為“少林十八棍僧”之一,早年間跟隨太宗皇帝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武道境界在戰場上突破到了宗師之境,如今年老體衰,隱修於三皇寨絕頂石洞,修身養性,這些年來除了曾收李榮為徒外,少有與人來往。
急步來到石洞前,李榮在外麵恭敬地喊著師傅。
“癡兒快進來吧!”洞中傳來蒼老的聲音。
普惠原為少林寺收養的孤兒,無親無子,收李榮為徒後,視之為親兒對待。
李榮幾步撲入洞內,見到洞中還是老樣子,灰白的石床上坐著一位須發皆白的老僧,身披破舊補丁的僧袍,翻身跪在石床前,眼圈通紅。
古人雲“天地君親師”,除了虛無飄渺的天地外,後三者是維係社會關係的紐帶,對李榮這個靈魂來自後世的人來說,君王並不值得敬仰,而這一世真正給他以關懷的是父親李晦,再有就是師傅普惠,老管家葛寶,因身份的原因他隻對李晦和普惠下跪過。
“父親大人過世了。”李榮痛心地說道。
“天妒英才!”普惠歎道。
李晦的才華是每一位跟他打過交道的人一致認可的,普惠也不例外,無論是容貌,武功,還是能力和處世之道,李晦稱得上十全十美,可惜過於完美也是罪過,他的命運就像當初創立了“玄音妙劍”的謝家先祖謝玄中年離世。
普惠扶起李榮,令他坐到石床上。
“前些日子你父曾給我來信,說了身後之事。如今你奉祀先人,離開洛陽是非之地也是萬幸。”普惠對著盤坐在對麵的李榮說道。
武則天登基為女皇後,武家之權勢如烈油烹火,繁華似錦,他們聯合起來將矛頭對準李唐宗室,幾乎殺之殆盡。此時李榮表現得再忠心,其日漸精深的武功,不斷增長的權勢會成為武家乃至武則天猜忌的對象,到時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權力鬥爭不可自拔,重現李晦的悲劇。
“權勢地位,宗室恩怨不是我追求的目標,我不會像重蹈父親的覆轍。”李榮說道。
“你父一生背負的東西太多,你能看穿這些就好。”普惠欣慰地說道。
“父親命我帶上他的秋水琴音去往東海的觀音法座,還要去吐蕃雪山,我準備將其當成一場曆練,磨礪自己。”李榮說起來意。
“相信這一路會讓你成為真正的宗師。”普惠高興地道。
每個人有自己的道,普惠能成為宗師是他當初懷著使天下太平的夢想,以此為信仰一步一步邁向宗師之路。李榮的功法糅合了佛道兩大功法,但本質上還是以《水書》為根基,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行走天地,貼近自然是修行的必由之路。
兩人促膝長談,交流武道見解,李榮離開少林寺時尚年幼,許多佛門武學的真意領悟不了,如今境界增長,見識日廣,更覺金剛伏魔神通的精奧,普惠也給了他很多指點。
在少林寺盤桓數日後,李榮沒驚動任何人,踏上了南行的路。從嵩山向南,越過南陽,入江陵,至大江,然後沿江而下,過淮南,至浙右,直抵東海。
觀音法座位列佛門三大勝地,僻處東海之濱,人跡罕至,就是江湖中人也少有人知其真正所在,但普惠,李晦這等身處頂尖勢力的宗師還是知道她的位置。畢竟觀音法座是江湖勢力,免不了需要修煉,需要與外界交流。據李榮了解,觀音法座位於東海普陀山,跟後世觀音道場一致。
普陀山自先秦時就有方士蹤跡,還留有煉丹之所,後來成為佛門勝地,附近一向風高浪急,天氣變幻無常,且島外遍布暗礁,船隻無法進入,少有漁民前來打漁,更無從發現這裏是著名的佛門勝地。
在靠近海邊的一個小漁村,李榮幫助漁民解決了一些問題,得到漁民的敬重,借到一艘小漁船,出海尋找傳說中的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