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群眾當好“趕考”監督員
卷首語
作者:譚兵 李榮燦
中央領導重提“進京趕考”,強調走好黨的群眾路線,精神實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劍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四風”問題,有極其重要的警示意義。
當前,各地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趕考”請群眾當考官、當監督員已形成常態。但有個別領導幹部念歪了“趕考”經。媒體曾披露“河北省某副局長,麵對舉報群眾和記者大爆粗口”“東部某省一名廳長深入基層調研,麵對群眾無話可說”等典型事例。深入分析,
“念歪好經”是幹部與群眾缺乏魚水深情、缺少血肉聯係的表現,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根深蒂固。這些幹部會認為,群眾人微言輕,即使作為考官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上級領導掌握著仕途升遷等生殺大權,才是實質意義上的考官、監督員。
誠然,這種思想很危險,極易偏離黨的群眾路線的正常軌道,為黨群幹群關係添堵。筆者認為,要走好黨的群眾路線,讓“趕考”出成效,要在請群眾當考官、當監督員上多動腦筋、狠下功夫,弄清楚“為什麼請、怎樣請”的核心問題。
先要弄清楚為什麼“請”。“請”的理由很簡單: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幹部作風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是否整改到位,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評價最客觀、最有發言權,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隻有多問群眾,才能知道幹部作風是否轉變、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群眾是否滿意。
弄清楚為什麼“請”是前提,重點在於怎樣“請”——究竟是實在辦事還是做表麵文章,是辦一二件好事還是堅持不懈地辦下去。領導幹部怎樣“請”,關係到群眾怎樣想、怎樣幹的問題,也關係到“趕考”的成效。若“趕考”被認為“有貓膩、有作弊現象”,是“新的形式主義”,將對群眾的參與積極性造成極大打擊。如此一來,“趕考”隻能淪為沒有觀眾的“自彈自唱”。要讓群眾主動當好考官、監督員,要把“請”群眾監督落到實處,領導幹部要夠“誠心”,必須妥善解決好四個問題:第一,保障群眾對監督事項有足夠的知情權、參與權。第二,建立群眾監督“官”、評論“官”的陽光平台。第三,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和不良現象要認真研究調查,實事求是、及時處理。第四,建立群眾意見建議落實情況追查製度。
“請”群眾當考官、當監督員,是走好黨的群眾路線的有益實踐。唯有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依靠群眾,讓群眾感受到“請”的誠意,群眾才會主動幹,“趕考”才能出實效、得民心,才能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考出人人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