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語言技能樹,檢測到宿主掌握三門語言,個人係統已更新。]
隨機,打開了更新之後的個人屬性。
【姓名:蘇敗
個人綜合素質:較強
現有技能:野外求生(宗師級)、軍用格鬥術(中級)、滑雪(中級)、遊泳(高級)
掌握語言:中文(母語)、英語(中級)、意大利語(初級)】
原來這個係統還有語言技能書,蘇敗想起了以前學習英語的痛苦,經過好多年的學習,英語都不能正常交流,現在直接是自帶了英語和意大利語,想想也真是挺讓人激動的。
除了母語沒有等級之外,係統將掌握的外語分為初、中、高、大師四個等級,其中到了中級就屬於能夠正常交流了,初級交流起來有點困難,達到高級後就完全能夠當一個翻譯家了。
在1996年,倫敦學院語言學教授哈德森在最受語言科學家歡迎的“語言學家”網上論壇上貼出一個帖子,詢問掌握語言種類最多的人是誰。
後麵跟帖無數,列出了一些通曉多種語言的名人,比如,18世紀意大利紅衣主教吉烏塞普能7種語言,並能流利地講其中的9種。另外00年去世的美國情報部門主管維農會講8種語言。
看到這些語言才是不是都特別羨慕?當真不用羨慕,在這個帖子後麵,還有更讓人羨慕的留言。
有一個夥伴,他的祖父於1910年移居紐約,在那裏他找到了一份鐵路行李搬運工的工作,這使得他有機會接觸到各種語言的旅客。有一次他親眼目睹祖父把一份報紙翻譯成種語言。1950年,他陪同他的祖父進行了一次為期6個月的環球旅行。然後無論他們停泊在哪個港口,他的祖父都會當地的語言。
要知道他們途經委內瑞拉、阿根廷、挪威、英國、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土耳其、敘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南非、巴基斯坦、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菲律賓群島、香江和日本。
這並非關鍵,關鍵是這個夥伴,在他的家族裏,這種能力可以遺傳。他在信中寫道:“每隔三四代,我們家族中就出現一個具有學習多種語言分的孩子。他的祖父曾告訴他,高祖父和叔祖父都差不多會100種語言。”
所以很多時候英語成績不好並非一個人的錯,還有就是祖上沒有給你流傳下足夠的賦,畢竟這個拚爹的社會,唯二的途徑就是拚賦。
句實話,蘇敗是持有懷疑態度的,計算計算就知道了,就算每一門語言,達到流利隻需要記兩萬單詞,那麼7種語言必須在55年裏,每1時不吃不喝,一分鍾記一個單詞。
不提這點,語言學家哈德森將那些通曉6種或更多語言的人稱為“語言才”。他之所以選擇“6”,是因為他知道全世界會5種語言的大有人在。
哥們馬上就要成為語言才了!
成為語言才有什麼好處?好處多了去了,如果你會日語,你就可以泡陽光活力的日本妞,如果你會英語你就可以泡熱情似火的英國和美國妞,如果你會俄羅斯語,你就可以泡白俄羅斯的漂亮美眉等等,好處真的太多了。